《夜莺的歌声》课文分析与研究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教材分析

机智勇敢的小夜莺

  《夜莺的歌声》这篇讲读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一线串珠,妙用“歌声”。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在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在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了。

  以歌声诱敌上钩——“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表面上看描写的是夜莺的歌声,其实它表明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引敌上钩,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

  以歌声麻痹敌人——小孩和军官“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么顽皮的小孩啊!其实,这是在麻痹敌人,使敌人放松警惕,让敌人确信他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以便后来用不同的鸟叫跟游击队联系时不让敌人产生怀疑。

  以歌声传递敌情——“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在用夜莺的歌声、杜鹃的叫声向游击队报告敌情,以便游击队把敌人一网打尽。

  以歌声继续战斗——“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这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暗示了小夜莺刚用“歌声”协助游击队歼灭了一群鬼子,又用“歌声”投入新的战斗,执行新的任务。

  二、妙用修辞,刻画形象。

  在课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形象。

  情真意切的拟人—— “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拟人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连树木都“垂头丧气”,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一语两用的双关——当敌人问小孩子“你们这里有没有人”时,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是真的野兽,战争一开始,枪炮轰鸣,野兽都跑出了树林,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是把敌人比作“野兽”,人们见他们来了,“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双关”,一方面表现了小孩子的机智聪慧,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的强烈憎恨之情。

  富有气势的排比——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他天真活泼,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他的“学夜莺叫”“学杜鹃叫”正是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不厌其烦的反复——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中间是“越来越响了”,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不仅题目是很好的“照应”,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消灭了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转弯抹角的借代——“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惹人喜爱。

  三、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课文中多处运用照应的手法,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渲染气氛——课文开头说“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被烧毁的村子”。这样环境描写出了村庄被摧毁,一片废墟,给人沉痛的感觉。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激起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对游击队的支持。

  结构严谨——“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结尾“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正是因为这件绿衣服,才使孩子能够在敌人面前迅速钻进树林而不易被发现;孩子“削什么”是为了迷惑敌人,使敌人以为这只是一个正在玩耍、没有心计的小孩儿,从而对他放松警惕,以便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前后照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突出了孩子的聪明机智。

  四、巧妙岔话,活现形象。

  小夜莺在回答时那巧妙的岔话,活现了小夜莺沉着、机智、勇敢的形象。

  德国兵进了村庄,小夜莺的叫声引来了德国兵。德国军官问:“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男孩的回答令敌人喜出望外又大失所望:喜的是男孩言下之意,村子里有许多人,不止我一个;失望的是,村子里多的是麻雀、猫头鹰这些鸟,并不是人。男孩故意装出糊涂,答非所问的岔语,由于非常沉着,自然,不仅没引起敌人的警觉,反倒麻痹了敌人,放心让他带路。

  在向苏蒙塔斯村去的路上,德国军官突然问:“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夜莺的心里是很明白的,因为他正在为游击队放哨。他故意问:“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等敌人回答“是”或“不是”,他又自问自答“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岔开了极为重要的话题,避开了敌人的追问。小夜莺的两次岔话十分巧妙,让愚蠢的敌人完全相信了他的话,并且放放心心地让他带路。当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上的时候,游击队的冲锋枪开火了。这一漂亮仗是与小夜莺的机智岔话有密切联系的。

资料链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并没有赢得持久的和平,而是又酝酿着新的战争。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相继建立法西斯政权,如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夺取了政权。他们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继而对我国发动全面进攻。意大利和德国也先后侵略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法西斯把世界笼罩在战争的烟云之中。

  1939年9月,德国再次发动侵略战争,迫使英国、法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1941年,德国侵略苏联,日本军队偷袭美国军港,对美军发动进攻。面对法西斯的不断侵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组成同盟,决定彻底打败法西斯。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亚洲,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日本法西斯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的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12月苏军发动反攻,次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同年夏,德军又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上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夜 莺

  夜莺是一种迁徙的食虫鸟类,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森林。它们在低的树丛里筑巢,冬天迁徙到非洲南部。一种叫声清脆宛转的鸟,体态玲珑,多鸣于月夜,故名。

  夜莺的形体比欧亚鸲还小,大约15-16.5cm长,赤褐色羽毛,尾部羽毛呈红色,肚皮羽毛颜色呈由浅黄到白色。

  雄夜莺以它擅唱的歌喉而著称,它的音域之宽连人类的歌唱家也羡慕不已。夜莺的鸣叫声高亢明亮、婉转动听。尽管夜莺在白天也鸣叫,但它们主要还是在夜间歌唱,这个特点显著地区别于其它鸟类。所以夜莺的英文名字里有“Night”的字样。近来科学家还发现,夜莺在城市里或近城区的叫声要更加响亮,这是为了盖过市区的噪音。

杜 鹃

  杜鹃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杜鹃的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杜鹃常昼夜不停地叫。杜鹃吃毛虫,是益鸟。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

  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多种杜鹃的翅短。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脚掌前后有双趾。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教学设计

认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夜莺”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体会夜莺的机智勇敢。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2.查阅资料,了解鸟儿夜莺。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简介背景,引入新课。

  1.简介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侵略者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孩童,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千方百计地打击敌人,有些侵略者直到全部被消灭了,还不知道是怎么落入了抵抗组织巧妙地设下的陷阱中的。不信,我们一起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

  2.解析课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描述一下。

  (2)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只勇敢的小夜莺的歌声。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A.文章是不是在写夜莺这种鸟的叫声?为什么要说是“歌声”呢?

  B.“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本课生字词。

  (1)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词典。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了解学情。

  1.提醒学生注意字的音和形。

  “屑”读 xiè,不读 xuè;“挺”读 tǐng,不读 tǐn;

  “拧”不读 nǐng,不读 nǐn;“呻”读 shēn,不读 sēn ;

  “钉”读“ dìng,是后鼻音,也是多音字,还读 dīng;还有“削、空、塞、还”都是多音字。

  “挺”不要写成“扌延”,“喂”不要多加一撇。

  2.几个词语的理解。

  空旷:地方开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这里是指树林建筑物等被破坏后的景象。

  沉寂: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搭拉:下垂。

  木屑:木头的碎木。

  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声音抑扬动听。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这里指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

  宛如:好像、仿佛。

  3.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自然段很多;对话很多;课文中出现了空行。

  4.作者已经用空行给课文分好了段,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

  (1)诱敌上钩。

  (2)巧妙传信。

  (3)歼灭敌人。

  (4)继续战斗。

  5.读完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问题?

  (1)小男孩学夜莺叫,叫的太像了,像唱歌一样,所以叫夜莺的歌声。

  (2)小男孩用夜莺的叫声向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游击队员消灭了这批德国鬼子。这是一曲胜利的赞歌,所以课题叫夜莺的歌声。

  (3)我觉得文中的小夜莺很机智、很勇敢、很爱国。……

  四、研读课文,深入感悟。

  1.寻找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寻找句子;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唱起来。

  (2)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拾球果。

  (3)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叫声……传来。

  (4)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5)夜莺还是兴致勃勃……意思了。

  (6)从孩子的嘴里飞出……歌声。

  2.品味夜莺的歌声。

  (1)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的歌声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品析第一次歌声:

  A.战斗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弯着腰。

  诱敌上钩(战斗刚打完,会有少量德国兵跟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小男孩在此等候,用歌声引诱敌人上前,以达到给他们带路,消灭他们的目的)。

  B.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灾难:房屋被烧,花园被毁……)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C.你从哪个词知道的?(从“新的劲头”可以看出唱的人十分有劲,他这么带劲地唱,就是要诱敌上钩。)

  师生一起品析第二次歌声:

  A.在带路的路上,麻痹敌人。

  B.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C.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小男孩很天真烂漫;他很聪明,故意装出天真的样子让敌人以前他是只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放松警惕;他很勇敢,在敌人面前表现自如。)

  师生一起品析第三次歌声:

  ——从远处传来;引起游击队员的注意。

  师生一起品析第四次歌声:

  ——报告敌情。质疑:为什么游击队员能听明白歌声的意思?(小男孩经常用这种方法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

  师生一起品析第五次歌声:

  报告完敌情,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又唱歌,洋溢高兴之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师生一起品析第六次歌声:

  A.第二天,接受新任务;诱敌上钩。

  B.这一段和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

  3.品读其他重点句子。

  (1)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活”,快乐、活泼,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孩子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如此镇定自如、依然快活,可见孩子的胆量。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下?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几句一语双关的话。乍一听,纯属小孩儿天真的话语,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小夜莺正是凭借自己天真的话,加之自己一系列貌似顽皮的动作,在敌人不易觉察中戏弄、漫骂敌人,“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都指的是敌人。德国兵虽然也“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但听、看小夜莺的言行,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小夜莺,并且让他带路。这些话语体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对敌人的憎恨。

  (3)你说的是一种磨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磨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如果说前面小夜莺的回答还多少带一点“实答”的话,小夜莺这时的回答全然是“虚答”,答非所问。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正是小夜莺的这一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前面敌人多少还有点疑虑,有点警觉,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顽皮的孩子,所以“就不再问了”。

  (4)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五、角色朗读,感情升华。

  越读课文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爱国,请大家带着这份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朗读全文。

  1.分角色练读,你喜欢读哪个角色,就练习哪个角色。

  2.全班性的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利用分角色朗读这一形式,引导学再次深入仔细地品读课文,体会小男孩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六、前后联系,体会写法。

  一个机智、勇敢、爱国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请把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与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一读,再想一想它们有什么联系。

  ——写的内容大致相同:小“夜莺”穿着同样的衣服,坐在同一个地方做同样的事。这就叫首尾照应。这样写,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习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七、拓展阅读,提升素质。

  在苏联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所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不仅仅是小“夜莺”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卫国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就是女英雄卓娅。孩子们可以上网查阅或查阅有关书籍,读读她的故事。比如读一读《女英雄卓娅》《撒尿小英雄于连》等,激发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诱敌上钩

          夜莺的歌声 迷惑敌人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报告敌情

练习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kǒu shào  shǒu qiānɡ  shāo huǐ  ɡuǐ zi

  (   ) (   )   (   ) (   )

  xí ɡuàn  yǐ fánɡ  wàn yī  chuí tóu  sànɡ qì

  (   ) (   ) (   ) (   ) (   )

  二、选择解释填空。

  1.“光”的几种解释:①光线 ②光彩,荣誉 ③景物 ④光滑 ⑤完了,一点不剩 ⑥露着 ⑦单,只

  光着头(  )  为国增光(  )  阳光灿烂(  )  把敌人消灭光(  )

  2.“挺”的几种解释: ①笔直 ②伸直或凸出 ③很 ④量词

  一挺机枪(  )  昂首挺胸(  )  挺美的(  )  笔挺(  )

  三、比一比,组词。

  削(  )  挺(  )  贯(  )  斯(  )

  哨(  )  庭(  )  惯(  )  期(  )

  四、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

  1.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家,“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五、读课文,填一填。

  1.《夜莺的歌声》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________的孩子,__________的故事,这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___________。故事的情节发展顺序是:引诱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开篇,又以_______________结束。

  六、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选一句仿写。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  )

  2.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变着腰。        (  )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  )

  4.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有时候弯腰拾球果……(  )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片段阅读。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1.用词写句子。

  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2.“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好像”与“完全”相矛盾,说明孩子有时紧张,有时轻松。

  B.“好像”与“完全”并不矛盾,表现了孩子机智镇定,要把敌人引进伏击圈。

  C.“好像”是指孩子其实并不把军官放在心里,孩子其实很紧张。

  3.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不明白军官在问什么随例回答。

  B.孩子是故意答错,欺骗德军,使人敌人相信小夜莺。

  C.这个孩子其实什么都不懂,太顽皮了。

  4.你认为“小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光⑥ ② ① ⑤ 2.挺④ ② ③ ①

  四、1.小孩巧妙地骂德国鬼子是野兽。

  2.小孩非常机智,避开了鬼子问游击队这个话题。

  五、1.小夜莺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消息,打击敌人机智勇敢 引入森林 消灭敌人 执行新任务

  2.首尾照应 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

  六、反问 拟人 设问 排比

  七、2.B 3.B 4.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拓展阅读

  1.推荐书目——《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篇章阅读。

女英雄卓娅

  在苏联的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卫国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就是她,她的名字叫卓娅。

  卓娅生于1923年9月13日,从她生下那天起,就生活在列宁、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阳光下,她健康而又幸福地成长起来了。在列宁的伟大思想哺育下,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她16岁的那一年,就光荣地被批准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卓娅从10年制学校毕业了。就在举行毕业晚会的第二天,德国法西斯突然侵入苏联。

  卓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立即投入战斗。她被派到敌人后方进行游击活动。

  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丹娘”。“丹娘”是十月革命时期著名的女英雄的名字,敌人当然知道。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里?有多少人……问来问去,所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告诉你”,“我不说”。敌人本以为这个女孩子是容易对付的。谁知道却格外坚强。敌人被激怒了,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卓娅心里想,在敌人面前决不能示弱,不论敌人怎么打,决不吭一声。敌人的鞭子在空中挥舞,像雨点似的落在卓娅的身上、头上、脸上、手上鲜血直流,但她没叫一声痛,昂着头,怒视着敌人。

  敌人对卓娅毫无办法,决定将她绞死。当敌人把她带到绞刑架前,将绞索套到她的脖子上的时候,她高声呼喊说:“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万人,会有人替我报仇的。胜利必将是属于我们的!”

  卓娅被绞死了,她只活了18岁,但是,她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追认卓娅为“苏联英雄”。

  读一读,想一想

  1.仔细阅读短文,面对残忍的敌人,讲一讲卓娅有怎样的非常表现。

  2.谈谈你对“胜利必将是属于我们的!”这句话的理解。

撒尿小英雄于连

  50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中心广场上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灯火,全城的人都跑出来唱歌跳舞,欢庆自己打败了外国侵略者。钟声、礼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交织成雄壮的乐曲,在首都的上空回荡。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它标志着受侵略、受奴役的痛苦已经结束。

  就在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残敌派出一个坏家伙溜进市政府的地下室去搞破坏,这个地下室里放着好多火药,只要一颗火星溅到火药上,就会引起巨大的爆炸。那么多的火药能把整个市政厅和附近的房屋都炸坍,欢庆胜利的人们也都会被炸死。

  这个坏家伙堆好炸药,用一条导火线接上,一直伸到外面的院子里,一点火,他就慌忙溜走了。这着了火的导火线,还咝咝地向地下室延烧进去,人们谁也没发现这危险的火花。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恰巧有个叫于连的男孩来到小院子里玩耍,他在墙角边发现了那闪着火花的导火线,正在一寸一寸地变短。他知道地下室里有火药,并且在战争中懂得了导火线在火光中变短是怎么一回事。他想去用水扑灭,可这里没有水,到老远的地方去打水已经来不及了,就是跑出去喊大人来,恐怕也不行了。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跑到墙角边,朝导火线上撒了一泡尿。靠!真灵,这泡尿竟把火浇灭啦!

  一场特大的灾难免去了,布鲁塞尔人民把这个撒尿的小英雄于连高高地举到头顶,欢呼起来。

  有人提议:“我们应该为这个小英雄塑一座铜像!”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他们请来全国最杰出的雕塑家,塑了一个光屁股的孩子在撒尿的铜像,并隆重地把他安置在首都的一条街上。

  读一读,想一想

  1.细读短文,说说一场特大的灾难是怎样免去的?

  2.读完短文,你从于连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