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3篇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 1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同学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俺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出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同学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出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假如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俺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开课出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协助同学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同学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俺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俺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俺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同学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原本,还有众多鸟相伴;原本,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俺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干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若同学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同学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同学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同学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同学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俺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同学擦掉自身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同学作标志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置,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同学自身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相互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同学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⑵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同学充沛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同学深入考虑,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俺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同学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 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 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同学的回答,引导同学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示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同学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同学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同学考虑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同学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同学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同学还用词来回答,同学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同学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示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同学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示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示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同学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示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沛相信同学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代替代替,不要在同学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同学自主探究的空间。俺们教学要鼓励同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同学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同学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同学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同学,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别,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俺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同学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同学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同学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外表意思上。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 2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同学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
    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公开课教案思路】
  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由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同学置身其中,引导同学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情,在讨论中品味语言,研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
一、谈话激趣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俺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身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身,好像在互相交流,相互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身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同学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 协助同学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身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   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同学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同学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同学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考虑题: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同学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五、学科拓展   要求:
  同学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身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同学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
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同学,指导教学。   1、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三、品味语言   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身认为美的句子。   1、同学读课文,划句子。
  2、同学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一起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   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同学抢答。
  2、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一起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俺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 依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资料积累起来。
   ⑶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同学畅所欲言。
  2、同学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俺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俺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
    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同学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考虑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同学质疑:
    师生一起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示。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标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俺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同学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同学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同学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同学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依样画葫芦。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身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4、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越,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同学自身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他人说,还是自身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俺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同学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置:
    一、二句要有高昂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同学练习背诵。
六、誊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依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同学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同学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