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并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三、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四、读一读,理一理
1、理清明线
作者在课文中只写了“囚绿”这一件事吗?请你轻声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用与“囚绿”相同结构的动宾短词来概括)看看在“囚绿”的前后还写了什么事。
2、理清暗线
一个能把绿给囚住的人他的思想应该是复杂多变的,请你在相应的段落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此时板书写作思路)
写作思路 感情变化
赏绿(1-7) 爱恋
囚绿(8-11) 爱怜
放绿(12-13) 祝福
思绿(14) 怀念
五、找一找,品一品
作者因为深爱绿而囚绿,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和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绿的深爱之情。
1、范例引导:
例:原文: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品析: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对绿色尽情赞美,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焦”字突出了爱之深,盼之切。
2、学生按要求在原文中选出一两句,做点评。
3、指名交流自己的点评。学生、教师可以帮、也可以评该生的答案。
六、说一说,想一想
被囚禁后的绿有了怎样的表现呢?它屈服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绿的什么特点?
明确:
1、“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2、没有屈服
3、“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向往自由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固执 ”-----向往光明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坚贞不屈
七、议一议,谈一谈
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谈谈你的理解。
1、指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出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
这幅图反映的什么时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信息。
3、出示烈士陆蠡和日寇的刑审对白分角色朗读,体会陆蠡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4、送烈士对联,赞烈士英魂。
上联:寻绿囚绿再释绿都因为爱。下联:爱国救国又报国皆由于情
横批:坚贞不屈
5、领会主旨:
绿是陆蠡给囚住了,而陆蠡又被日本人给囚住了,绿被囚住了尚且不能够屈服,何况人呢?陆蠡更是不屈不挠的,作者写“囚绿”实质就是写“囚人”,
绿的象征意义现在是不是很明显呢?(绿象征生命、希望其实更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其实就是赞美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6、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情与景联系起来的?
7、齐读主旨,总结全文
八、诉一诉,写一定
陆蠡对绿藤的感情由邂逅的喜爱,到脉脉含情相看不厌的恋爱,再到囚禁后怜爱,这种疯狂的几近变态的爱,如果你是绿,你能接受吗?那就请你一吞为快吧!
学生以此为情感的喷发口,抒发绿长期被压抑的情感,达到更好体会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反思: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