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优秀公开课教案


《跨越百年的美丽》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同学感受居里夫人的道德力量和理想光辉。
  2、让同学初步尝试和适应研究性课程的学习。
 
【教学布置】
  1、同学事先预习课文,在自读基础上针对课文提出几个问题,提交教师。
  2、教师认真阅读所有同学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
  3、布置一教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在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文章的主人公:
    (生):居里夫人的简历。
    (师):听时我注意到两点:
  
   ⑴ 妇女受到歧视──当时大学不收女生。
   ⑵ 她死于白血病──与她从事的工作有关。
  2、同学们的预习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可以看出大家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大家也针对这篇文章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同来研讨这些问题。
    由于问题很多,我从中选了一些大家提得最多,最感兴趣的问题。
 
二、讲读
  1、有同学问:题为“跨越百年的美丽”,那么居里夫人的美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外表美,心灵美。
    (师):先说外表美。书上有画像,不甚清晰。有关居里夫人的美,文章当中有很多详细的描述,其中有一处写她的美,写绝了,大家找一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词句。
    (生):第4段“男同学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经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
    (师):为什么说这句写得好呢?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中国古代描写美的词语有哪些?
    (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
    (师):好在用侧面描写,写异性眼中的形象。
  2、还有的同学问:和以往的文章相比较,这篇文章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的笔墨很多,为什么?是否会有喧宾夺主之感?对此你作何评价:
   ⑴ (赞同意见)──为后面她投身于科学事业,没有被自身的美丽所干扰,突出她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⑵ (不赞同但理解)──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模式,是一种新的视角。
   ⑵ (反对意见)──也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她的事迹的描写来突出她的内在美,不一定写很多她的外在美。
  3、再看内在美:
    在文章第4段谈到:“居里夫人有大志,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发明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有同学问:“大志”,“大求”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与她内在美很有关系。同学们现在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示了她的“大志,大求”。
   ⑴ 爱国。
   ⑵ 对人类作出贡献(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⑶ 战胜自我,勇于发明。
   ⑷ 为女性争回荣誉和地位。
  4、这些“大志,大求”正是体现了居里夫人美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除了以上四点,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哪些地方,哪些具体事例表示了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 体现了她的内在美。
    同学们现在开始讨论,想到了就站起来谈谈你的观点。
    (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⑴ 淡薄名利:
     ──(第7段:“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孩子去当玩具。”)
   ⑵ 追求真理,治学严谨:
     ──(第3段:“……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 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 ……他人摸瓜她寻藤,他人摘叶她问根。”)
   ⑶ 艰苦奋斗:
     工作环境恶劣:
     ──(第3段:“而所谓的实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都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社会环境也恶劣:
     ──(第1段:“……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当时的社会对女子还是有偏见和歧视的,要突破这些偏见就要付出比常人更艰苦的努力。
     (师):如何理解文章第4段的“好像”有同学问过加点字“好像”能否去掉,作者是否有歧视女性的倾向,是否在贬低女性。
     再读一读去掉“好象”,更糟了。作者并不歧视女性,他是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层面上来谈的。“好象”的作用是反而更加证明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也更加证明了居里夫人的不畏艰难。故作者在谴责社会的同时,也高度赞美了居里夫人。
   ⑷ 锲而不舍:
     ──(第3段:“终于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第7段:“……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
   ⑸ 忘我执着,不怕失败:
     ──(第3段:“为了提炼纯洁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
     (师):“可能”找得极有水平,体会以下它的好处。
   ⑹ 有自制力:
     ──(第4段:“……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
     ──(第4段:“……为了求得恬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
   ⑺ 坚定,自信:
     ──(第4段:“……必需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示出来!”)
   ⑻ 科学献身精神:
     ──(第6段:“……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惨白乏力。”)
     ──(第7段:“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结论: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勇于为科学献身,藐视名利,有“大志,大求”。以上即为“美丽”所在。
  5、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
   ⑴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⑵ 作者对她充溢了礼赞:
    ① 直接抒情:
      ──(第6段:“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② 间接抒情:
      ──(第7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请同学们朗读这两段文字,体会一下其中包括的情感。
      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同学各抒己见)
      此外,我们还有同学提出了一些有关课文的商榷意见,也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文末提到了诸葛亮,毛泽东,以这两位名人来类比,并不是最为协调。
      ──文末哲学意义的揭示似较为牵强。
      ──最后一节讲她是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其实完全可以再加,她是一位屹立在人格高峰,人文高峰的伟人。
      ……
三、教师小结
  最近(注:指2002年)国际数学家年会在中国召开,我们看到斯蒂芬·霍金,坐在轮椅上的他并不美丽,但我们又觉得他是那么美丽,一种跨越百年,千年的美丽。
  (教师手拿一本书向同学展示)优秀大家课后看一本书《斯蒂芬 霍金传》。
  另外,最近两位费尔茨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沃沃斯基,拉佛阁),都是66年出生的,真年轻啊!
  在座的各位同学也都很年青,希望大家也能在年轻的岁月里做出美丽的事情!
【课后反思】
  1、尝试从理念上转变,评价一堂语文课,不是看老师自己是否出色,而是看同学动起来了没有,动得怎么样,动得好不好。教学中国的寻找和确定要从同学动身,要考虑到同学的实际需求。
  2、同学课前提了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启发了我,也协助我更加理解了课文。同学提问当然有不到位的情况,偏激的也不少,甚至错误的也有。但至少可以让我知道同学的兴奋点在哪里,他们认为的难点又在哪里。
  3、一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要能解决同学最困惑的即可:
    二期课改很活,教师不是事先准备好框架,而是充沛吃透课文后,上课随同学情况而定。而原先的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环节可以略去。
    研究性课程应是老师先研究,再带领同学一起在课堂上研究。教师的研究要先于同学的研究,深于同学的研究。
    课堂上要放开,让同学放开讲,同学很多时候能成为你的老师。让同学大胆讲,就有可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跨越百年的美丽》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
 
  2、理解本文叙议过程中交叉引用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作用;
 
  3、领悟居里夫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居里夫人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
  
  文中交叉与引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怎样理解美丽?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历史,历经沧桑巨变,始终散发光彩?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美丽和居里夫人联系在一起呢?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我们可以在许多科学文献中了解。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早有论述。
  然而,当1998年庆祝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的时候,作者梁衡又在居里夫人身上发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居里夫人美丽。她拥有美丽的外表,但却不为美丽拖累。她有大志大求,追求的是事业理想的永恒美丽。作者梁衡透过居里夫人向读者诠释了美丽的真正内涵。
  希望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可以对美、对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人物介绍
 
  1、梁衡: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其他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和《把栏杆拍遍》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895年她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一起就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了釙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去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由于她对放射现象研究工作的巨大贡献,和丈夫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为文章划分层次结构:
  
    1~2介绍写此文的目的,再现居里夫人的光辉形象。
    3~7追述居里夫人的生平,赞颂她的高贵品质。
    8高度概括居里夫人的一生。
 
  2、分析第一局部:
   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句话揭示了哪些问题)
     答:一方面说明了创作此文的目的──为了纪念;另一方面肯定了居里夫人的重要贡献。
   ⑵ 第二段以特写镜头的方式,重现了100年前居里夫人登上法国科学院讲台的光辉形象。第二段的文字内容中,哪些是可以透过镜头看到的内容?哪些是作者补充的介绍?
     分析:
     “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玛丽·居里衣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
 
    ① 对环境的描写(社会、自然)先后用了哪两个词?
      答:人声鼎沸:形容人们对于新科学发现的反应是很强烈的。
      肃然起敬:形容人们对女性登上这一神圣讲台的惊讶。
    ② “淡泊”一词怎样理解?
      答:谦逊、淡泊名利,与后文相照应。
     “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原本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比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这段话介绍了居里夫人之所以会在100年前登上这个讲台的原因。
     “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① 这一段中对居里夫人最高的评价是什么?
      答:“她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② 最后一句话与文中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答:标题。
  3、分析第二局部:
   ⑴ 那么,居里夫人这种跨越百年的美丽具体表示在哪里?文章的第二局部用简练而生动的文字,回顾了居里夫人为发现、提炼镭而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艰辛与磨难。
 
    ① 在第二局部划分两个层次应划分在哪里?
      答:3、4段之间。
 
    ② 但为什么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介绍?
      答:本文的创作目标是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描写她科学发现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是对她身上所体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美的烘托,并不是创作的重头。
  
    ③ 分析“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他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他人摸瓜她寻藤,他人摘叶她问根。”这一段话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
      本体: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喻体:他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他人摸瓜她寻藤,他人摘叶她问根。
   ⑵ 在4~7段中用很长的篇幅来赞扬她的美丽。居里夫人追求的内在美表示在哪些地方?
     答:
    ① 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把金发剪短──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② 对热闹嗤之以鼻,给追求者无情的后脑勺。
  
    ③ 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具有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磨炼自身的意志。
  
    ④ 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为发现、发明奉献美丽。
 
    ⑤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惨白乏力。而比埃尔倒霉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繁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论,只是默默地工作──背负繁重的生活、思想负担,默默工作。
  
    ⑥ 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赠送,把奖章当玩具
  
    ⑦ 淡淡地生活,静静地考虑,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理性美丽
   ⑶ 请归纳出居里夫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答: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牺牲、淡泊名利、坚定信念、治学严谨、追求真理等。
   ⑷ 第4段第2句中的“好像”如何理解?是歧视的表示吗?
     答:作者是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叙述这句话的,实际上是赞美居里夫人的伟大效果。
 
   ⑸ 在4~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赞颂居里夫人?
     分析:
    ① 类比(用特殊事实作论据来证明另一特殊事实):悬梁刺股、卧薪尝胆、宋玉、范仲淹。
      悬梁刺股:晋时孙敬,读书夜深,常恐盹倦,乃以绳系头髻悬于梁上,若昏沉眼闭,头欲坠,索必扯醒,以防困倦;战国苏秦,因求仕于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刺骨,使醒又读。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饮胆,饮食以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耶?”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范仲淹: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也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② 修辞手法:
      比喻:“美对人来说是一种和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和加,”
      排比:“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沉溺)于形,不逐(追求竞争)于力,不持(凭借)于技。”
      反问:“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
      引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化赞美。
      “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4、分析第三局部:
    文章的最后一段,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全文。
    文笔再次转回到100年后的今天,进一步发表议论,境界更高一层。文章看似散漫,实则集中地从外表、人格、心灵到理性精神逐步展示了居里夫人无以伦比的永恒魅力。
五、艺术特色
  
  1、视角独特,更有亲切感。
 
  2、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旁征博引大量中外名人故事和名言,加深文章的文化内涵)
    作者刻画居里夫人形象的技巧:
 
   ⑴ 正面描写要言不烦:
     作者描写居里夫人的出场只写了她的裙子、脸庞和眼睛,但是一个坚毅睿智的形象却已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⑵ 侧面烘托简约传神:
     为了刻画居里夫人的美丽和心志坚定的特点,作者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男同学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经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铠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
  
   ⑶ 交叉故事凸现其神:
 
     用宋玉、范仲淹苦读的故事做类比,让我们一下就能体会到居里夫人的那份执著;还交叉了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了解放黑奴革命的事例,来与居里夫人发现镭带来的科学革命作类比,以突出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⑷ 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用莫泊桑《项链》中主人公的追求虚荣,反衬了居里不为容貌所累;引用苏东坡《前赤壁赋》里的名句,强调了居里夫人科学发现的价值和人生“得到了永恒”的哲理;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表达居里夫人的深情赞美。这些引用对刻画居里夫人的高尚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全文思路明晰:
   ⑴ 从全文结构上看先叙述(其中还有倒叙)后议论:
     点题──特写镜头──介绍科研工作──议论、赞美精神美丽。
 
   ⑵ 从对居里夫人的描写与赞美的角度看,先描写外貌然后逐步揭示人格、心灵和理性世界。逐步深入地展示了居里夫人那无与伦比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七、拓展阅读
  阅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



《跨越百年的美丽》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感受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哲理的语言。
  3、体会经典细节的表示力。
  4、启迪同学考虑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表示个体生命的生长轨迹和意义。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在纪念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一百周年有感而发写下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充溢激情的散文,选取居里夫人长达67年生命的人生中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片断,由表及里地来塑造她从外形、人格、心灵到精神境界都具有的“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感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什么是真正的美丽”的深刻考虑。文章大气,意蕴丰瞻,颇有新意。关于居里夫人发现镭,是唯一两次荣获若贝尔奖的女性,同学都已了解。而本文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揭示居里夫人身上的一种伟大的人格魅力;美丽的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她有大志,有大求,追求永不衰败的美丽。但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外形美与内心美的层面上理解,而应更深入地理解,这就是居里夫人与众不同之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为了能引导同学感受居里夫人道德力量和理想光辉,渐渐靠近她那高贵心灵,所以,将教学目标定为:感受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而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又是通过文中一些经典细节和一些富含哲理的语言的表示出来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
  2、难点:品味文中一些富含哲理的语言。
  说明: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说一种对美丽的完美诠释,她将美这一人生价值升华到了精神的境界。因此,感受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肯定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文中一些颇含哲理性的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例如:“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可以说是一句“牵一句而动全文的句子”,只要将此句理解了全文的内容也就差不多理解了。所以,将它们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居里夫人在镭发现25周年时的演讲。(电影片断)。并请同学考虑:在居里夫人的演讲中她认为科学是怎么样的?
  2、谈谈你所了解的居里夫人。
   ⑴ 同学观看电影并考虑。(伟大而美丽)
   ⑵ 同学谈所了解的居里夫人
 
二、设境激趣
  为了让同学更好地走进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运用了几个电影片断,为同学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和氛围。这既是对同学预习的检测,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唤起对居里的感情,为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感知全文,了解大意
  1、全文很长,用了那些记叙的顺序。
  2、根据记叙的顺序,看看课文记叙了哪些内容?并对其进行概括。
   ⑴ 倒叙、插叙
   ⑵ 同学阅读考虑并概括段意:
     历史定格(1~2段);艰辛炼镭(3段)不为美形所累(4段)青春换镭(5~6段)不为美誉所负(7~8段)文章较长,思维的跳跃性大。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同学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掌握,同时训练了同学的概括能力。
 
四、细读品味,感受人品
  1、梁衡为什么在课文第六段中说:“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2、为何说“镭”的发现是“伟大的发现”?请结合学过的物理和化学知识来理解。
  3、再看电影片段:居里夫人提炼“镭”考虑:
   ⑴ 这是怎样的一个实验室?
   ⑵ 假如让你做居里夫人的助手,你是否愿意做?
   ⑶ 在“为了提炼纯洁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顿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去除?
  4、文中还有哪些传神的细节描写?请将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5、朗读第6自然段,请结合作者引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变”与“不变”的哲理来理解梁衡为什么在课文第六段中说:“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⑴ 同学可以考虑而不急于要他们回答
    ① 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分割、不可改变的)
    ② 镭的发现了科学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放射医疗和炸药的研制。)
    ③ 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原子核的裂变、释放能量)
   ⑵ 同学可以在画面中看到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中艰难地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① 增经做过停尸解剖的破棚。
    ② 同学的回答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愿意。二是,不愿意。三是,刚开始好奇心驱使会愿意,但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太苦了而不愿意干下去。
    ③ 不能。能很好体现居里夫人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品质。
    ④ 不受漂亮的干扰,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超凡脱俗,有大志、有大求,战胜自我,不为美形所累。)
    ⑤ 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奖章给六岁的孩子当玩具。(超凡脱俗,视名利如粪土)。
    ⑥ 死后40年,用过的笔记本还不停地释放射线。(超凡脱俗、献身科学)
   ⑶ 同学齐声朗读并考虑:
     同学考虑并回答: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让人们认识到世上的事物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而居里夫人自身在完成这一伟大的发现过程中,自身的美丽容貌和健康的身体也在发生悄悄地变化,“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了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了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她的青春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成为不变的、永恒的美丽。这是一句“牵一句而动全文的句子”,只要将此句理解了全文的内容也就差不多理解了。先将其抛出,而后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来问。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她发现镭,对社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所以要能深刻感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一定要了解她的伟大发现。因为本文是以写人为主,对于科学原理论述的比较少,仅仅在第六段中用苏轼《前赤壁赋》中“变”与“不变”的哲理点了一下,但同学对于“镭”发现的作用在平时的阅读和物理、化学的学习中是知道的。同“导入”相同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走进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再运用了一个电影片断,为同学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和氛围。让同学设身处地感知居里夫人的超凡脱俗,因为这样的艰辛劳作一般的凡夫俗子很难坚持,更不是弱小而美丽的女子所能胜任,而居里夫人能坚持下来,背后支撑她的是理想和信念。通过传神细节的寻找及分析其作用,来感知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作者引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变”与“不变”的哲理来诠释居里夫人格力量和理想光辉。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初读时同学不一定能理解、或不一定能全部不理解,但有了前面的许多铺垫,这一难点到此可以迎刃而解了。而文章的主旨也就彻底地理解了。
 
五、小结
  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是“跨越百年”的呢?百年: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是永恒的;她的超凡脱俗的品质是永存的。科学是美丽的;人是美丽的;──追求美丽科学的美丽人生和丰富的精神是永恒的因而能跨越百年。既点题又照应导入,使课上的首尾呼应。
  思路点拨: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适合于重点中学的同学或是预习比较充沛的同学使用,因为这是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有难度,所以建议:
  1、同学课前对课文的预习一定要充沛。
  2、同学对于居里夫人的介绍最好能事先做好PPT演示文稿。
  3、课文第六段富有哲理性语句比较难理解,要带领同学多读、多感悟。在语言反复的涵咏和咀嚼中来理解。
  假如同学基础比较一般或是预习的不是很充沛的,建议可以从解题入手,然后引导同学从“外表美”与“内在美”两个方面来理解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五、练习举隅
  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我眼中的美是怎么样的?以《我眼中的美》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
 
     献 从根本上改变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身 伟大的发现,促进了科学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科 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
     学
         艰辛炼镭
     造 不为美形所累
     福 超凡脱俗,青春换镭
     人 不为美誉所负
     类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