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公开课教案1
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经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片段二:
巧妙点拨,体会情感
师:刚才小组同学交流了关于诗句的理解,能谈一谈吗?
生:我想谈谈《秋思》这首诗。这首诗写了在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
生: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师: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
生:不能的,那得写多长的信呀!何况,“匆匆”两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师: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的说了。信写完,应该是主要的意思就表达完了,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又打开信了呢?
生: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迫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案2
教例:古诗《泊船瓜洲》(人教版第十一册)
师:请同学们用简笔画为这首诗配幅插图,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相信大家一定能行。
生:(板画)京口与瓜洲隔着一条长江水,
钟山与京口又隔着几座山。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京口"标在上面,"瓜洲"标在下面?
生:课本上注释有写"京口在长江南岸""瓜洲在长江北岸"。
师:噢,你是借助注释来弄懂诗意的,这方法不错,值得大家借鉴。
生:我觉得"京口"与"瓜洲"标的位置不对,应该互换。因为方向是"上北下南"。
生:还有那钟山也应该标在下边。
师:因为是(上北下南)好,我们把它们的位置调换。请大家对照自身的图画,你觉得这位同学的图还需要补充吗?
生:(板画)要补上月亮和诗人。因为"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诗人回家。
师:那"明月"画成小船样好呢?还是画圆月好?
生:随便怎么画都行,只要能照诗人回家就行。
生:画圆月好。因为"明月"是说明亮的月光。
生:我也觉得画圆月好。因为圆月有皎洁的月光,仰望星空,更能勾起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怀。
生: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圆月更能看出作者想还乡。
生:(板画)除了画圆月,南岸要画些绿草。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
师:那北岸画吗?
生:不用。诗中只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没说长江两岸。
生:我觉得要画。长江两岸不就是隔着几十米,最宽上百米吗?春风会把两岸都吹绿了。
生:那"春风又绿江南岸"应该理解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
师:是啊,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可诗人为什么只说"春风又绿南岸"呢?
生:因为诗人家乡在南岸,春风吹绿了南岸,强调诗人难忘家乡。
生:其实两岸都有绿意,诗人只是突出南岸,因为南岸有自身的家,他是多么想回家啊!
师:大家能结合生活体验,说得很有道理。据说,这"绿"字作者曾改过几次,最后选定它。你们猜猜作者原先可能用什么字?
生:吹,春风又吹江南岸。
生:来,春风又来江南岸。
生:……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作者为什么最后选定"绿"字?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到处充溢绿色。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富有生命力。
生:这"绿"字看出景色美,体现作者热爱家乡。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有从内容领会情感,又从情感这个高度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内容——情感——内容)。现在,我们对照课文插图,看看它与我们画的什么不同?
生:多了两只大雁。
师:为什么多画两只大雁?
生:画面更好看,有静态,又有动态。
生:说明长江两岸环境好,有"绿"才引来了大雁。
师:看来,春风吹绿长江两岸,还吹来了大雁,有静态美,还有动态美,课文插图的作者水平就是不一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知道,课本封底有写着。
生:插图作者有四个人,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
生:他们可能是合作画的。
师:这有可能。我们不是也在提倡合作学习吗?
生:写封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问一问不就明白了吗?
师:对,凡事就要弄个明白。同学们写信问的时候,顺便帮老师问个问题:课文插图,为什么把诗人画在下边呢?你们知道吗?
生:(交流)
师:(提示)人在北岸,景在南岸,这样的图看起来给人感觉会怎样呢?
生:作者这样画,符合生活(视觉)实际。人看景物,画图总不能人在远处,景在近处。
师:作者画图,总是与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这又是画技高超的一个体现。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给书中插图加个方向标,怎么加呢?
生:画个箭头向下,写个"北"字。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把自身的简笔画补充修正,使它符合生活实际。
……
感悟:
一、探究学习。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教师让学生诗意图示形象化,刺激学生兴奋神经,并且以此引导慢嚼、细品、深悟,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巧设问题,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让理性的语言随同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二、资源整合。拓展语文空间,建构多种资源整合的立体的语文校本资源,是新课程所倡议的。教师整合了美术绘画、自然地理(方向、圆月)、环境维护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努力增强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源泉中不时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课程学习的广阔开地。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案3
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经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片段二:
巧妙点拨,体会情感
师:刚才小组同学交流了关于诗句的理解,能谈一谈吗?
生:我想谈谈《秋思》这首诗。这首诗写了在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
生: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师: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
生:不能的,那得写多长的信呀!何况,“匆匆”两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师: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的说了。信写完,应该是主要的意思就表达完了,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又打开信了呢?
生: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迫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