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1
  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 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和月光。
  师:谁能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里的韵味。
  生读。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师:看到村居你们会到什么?
  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
   
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青丝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
  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
  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正确。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小朋友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身读懂的。谁能把小小朋友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生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
  生读。
  师:表情非常好。
  一起读。
  生读。
  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依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考虑。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
  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师:看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生:我们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我们可以衣食无忧了。
  师:我们一起读。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翁媪。
  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定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局面,陶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
  生:吴国。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身读懂的。还有哪里?
  生:“谁家”,是什么意思?
  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
  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试试吧。
  生读。
  师:给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假如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陶醉在其中呢。请大家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身的想法简要地写下来。
  生默读。
  生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
  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身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
  生:我们。
  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读。
  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但是我们要下课了,再回到江南水乡的村居中吧,刚才我们背了词串,老师依照清平乐的词牌给我们的词串重新改了,我们来念一下──
  生齐读。
  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下课。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