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后反思推荐阅读


1
《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又是一次遗憾!不得不承认,原因还是在于预设不够,尽管花的时间很多,但没有用在关键处:
  找图片,下音乐,做幻灯……可就是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教材处理以及细节的预设。人磨课,课磨人,没有经过打磨的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一、未能关注学情,做到及时有效调控
  课堂是生成的,但如果不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发展需求,粗糙的预设是不能保证生成的课堂的向心力的。比如: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单大意的教学环节上,当发现那 名学生读到第五自然段感到困难时,我没有看到这段的生字特别多,读通读准对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来来说都有困难。仅仅做了简单的评价后就过去了,让这次的读仅仅流于形式。如果能回过头来,将这一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让每个孩子在来读读这段,相信就能有读的真正的效果了。又如,当学到拓展说话:还会有哪些人会夸赞戴嵩?会怎么夸赞时?我又是好心办坏事。生怕学生不会,就设了词语加油站,“拽”着孩子说话。殊不知,这些词语虽好,可孩子不能理解,运用起来是很生硬的,更谈不上积累了。“加油站”成了“障碍站”。如果能精挑几个孩子生活中有听过或说过的词语,那可能真正达到“留下语言”的目的了。
二、未能将预设思路化为具体的教学语言;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课前对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细节没有具体到每句话、每个问题的明确化,使得课堂语言过于随意,问题过散过碎,造成老师越教越乱,学生越学越累。比如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由于自己对这课的生字教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路来实现只是想拿出来读读而已,自己心里还没有数,使得孩子越学越累。所以,还要老老实实地考虑清楚自己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并写下来,甚至要反复练习,毕竟课堂是要让孩子听得明白,而且要听得轻松。
三、要强化时间观念,树立现代课堂观
  正如王老师所说的,现代的课堂应有时间效率。也许是平时过于随意,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很强的意识。所以,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分配的比例。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就这堂课而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到4自然段的研读和拓展说话,写字教学的比例应该是1:2:1。可是因为预设的不够精细,使得课堂失去了控制,白白浪费了时间,造成了拖堂现象。
  课堂上令人欣慰的也许只是开头和结尾吧。课堂伊始,我利用四幅名家名画,配以宛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和富有意境的讲解,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艺术情境。,这个导入也算不枉我做课件的辛苦。最后的写字教学上,我能够根据部首归类引导孩子发现“口”的不同位置和大小变化以及提手旁的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字。做到有重点地范写,练习。这样的教学符合孩子的学段特点。
  《牧童和画家》的教学再一次证明:充分精心的预设和有效到位的实施才能生成成功的课堂。这是唯一的出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的美妙,领悟智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产生自我呼应与感悟。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一文,无论是从新课标的知识点、能力点,还是情感点来说,都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但相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如这篇课文的生字多、难;另外让学生领悟戴嵩虚心的品质及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人士挑战的精神更是一难点。这正是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一面。鉴于此,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这是发生距离学生一千多年的故事,能够认识画家戴嵩的学生并不多,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到课外去收集、查找有关资料,对画家进行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在教学时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没了,何谈有效呢?
  2、注意字词训练的形式多样,提高识字效率:
    字词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教学有效性的表现这一。而这篇课文中的字多、难,故在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采取“找朋友”、“比一比,找不同”、竞猜比赛等多种形式变换教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识字效率。
  3、注重课文情境的再现,追求感悟实效:
    这篇文章的精华在于让学生领悟戴嵩虚心的品质及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人士挑战的精神,由于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让他们身临其境的去演绎当时的情景,体会文中所包蕴的“情”和“理”,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表演,然后继续让学生假设:在当时,如果你是戴嵩会怎么做?如果你是牧童会这样做吗?想好后当堂交流。既能加深理解,又能训练写作和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教学有法,又无定法。以上只是笔者敷浅见解!
3
新大纲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读、爱演的天性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演中品味。
  教学的主要过程还是以读贯穿始终的,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充分的读。读中感悟,演中品味,从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1、读出内容:
    正确的读出内容,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此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尊重了学生读书的自由。
  2、读出理解: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引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在自读、评读、再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读出情感: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形有声的语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此环节中忘我通过让学生读、演、评的过程中去细细品味,如此一来,学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争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演中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将课文中的语言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的达到我心入书,书入忘我心的境界。
4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感悟中提升朗读水平。这样,读一点,悟一点,再读一点,再悟一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由浅到深,体会更到位,朗读更精彩。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