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导入贴近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如果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的内容,展现生活的场景,将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三个儿子》这篇案例中,教师将课文的导入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复习生字时,教师真诚的表扬,迁引到“日常生活中你的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呢?”拨动了学生心中的情感之弦,使学生在兴奋地回忆与表达中,渐入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阅读奠定了基础,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读书形式多种多样
叶圣陶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让学生“识其真”的关键是读书。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步步深入教材,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本案例中,教师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一会儿个人读、小组读、齐读;一会儿比赛读、分角色读;一会儿精读、赏读,朗读形式丰富多彩,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们在读中身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态,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悟出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深刻道理。
三、文本解读个性多元
文本是一种载体,是一种交流的平台,囊括着作者的思想境界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是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在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历练、生存状态中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然而,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些特点,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权。在本案例中,从开篇导入到初读课文,从感情朗读到质疑问难,每个环节教师都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尤其在体会感悟老爷爷说的那句话时,学生们见解独到,各具特色。不仅如此,教师还能抓住教材的空白点,进行延伸式的训练,带领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故事情节,设想“这个妈妈还会跟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把故事续编下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课堂气氛平等和谐
课堂气氛是活跃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感。融洽的课堂气氛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这位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倾注了积极的情感因素,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的位置,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首席,他们不畏师、不畏难、有自信、敢质疑。经常听到“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等声音。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平等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