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在灌云实验小学报告厅连续四次欣赏了吉林的雾凇奇观,虽然是同一处风景,但是由不同的“导游”讲解,我们感受到了不尽相同的景观。
这次同课异构的课文是四年级教材中的《雾凇》,同台竞技的是两位外地的特级教师和灌云实小的两位青年教师,上下午还各安排一次专家点评。一天的学习虽说很辛苦,但因为有了较多的感悟又觉得这趟奔波很值得。简单整理一下听课记录,便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同课异构”,同在教学理念的高度一致性
四节课上下来,感觉他们像商量好似的,竟然都突出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文体特征施教”和“严格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三方面。 在周华东校长的课堂上,我不仅看到了特级教师是如何驾驭课堂的,而且领略到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扎实训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和巧妙整合课文字词的能力。在滕衍平老师的课堂上,我听出了他以文本为范例,通过指导学生品词析句,追问为什么能写的这样优美,把学生带进模仿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在沈锡云和侍卫红两位本土青年教师的课堂上,我又收获到她们细腻处理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能力,那一遍遍指导朗读,一次次背诵那些描写雾凇的优美语句,彰显出理解与积累的强烈意识。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所以四位教师都注意到这种文体,在课堂上无一例外地让学生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性概念后,又回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杨平老师用“严谨、婉约、灵性与甜美”来概括他们的课堂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同课异构”,异在各有千秋上
仔细分析一下四节课,如果从学生收获到什么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在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1、遵循课文的文体特征设计教学,因体施教,事半功倍。《雾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建立科学性的概念。我们一起来看滕特级的做法:听写上节课学习的四个词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蒸腾的雾气”“晶莹的霜花”,重点检查和评议“蒸”字的写法。接着让学生试着用上这四个词语来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初步建立雾凇形成的逻辑关系。其次出示两句话让学生好好读读:(1)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蒸腾的雾气。(2)空气中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晶莹的霜花。比较后说说这两句合成一句话就是书上的哪句话?找到后并让学生齐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经过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脑中就有了“饱和水汽——遇冷凝结雾气——再冷凝结成霜花(雾凇)”的科学认识。周特级虽然上的是第一课时,但是他留给学生的阅读卡上,是用流程图引导学生从文中探寻雾凇形成的过程,并把各环节填在相应的方框里,此番设计可以明确推测出他第二课时必将要把这个问题当做重点来突破。四位执教教师的课堂上,虽然引导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都依照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2、语言文训练的落实上殊途同归。四位执教老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两位特级落实在指导学生随文练写上,滕特级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写雾凇“慢慢的变化过程”,试着用教师提供的词语模仿写下雪的过程;周特级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1、3节的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如何用准确恰当的词句赞美雾凇,并在品析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后,指导学生选择写“雾景”“雪景”或“雨景”,教师提供的那些词语无疑能给学生现场写作带来很大的启发;沈校长与侍老师则是引导学生围绕诗句来赞美雾凇,一位试图让学生用诗句来吟诵,一位是引导学生把雾凇的美景介绍给家长或朋友。不管怎么做,学生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训练,使新学习到的词语内化到了学生的原有语言系统之中。
3、各有侧重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是习惯的奴隶。对于可塑性很强的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花再多的时间来抓都不过分,习惯的养成必须长线与短线结合起来方能见效。在特级教师的课堂上,我学习到了他们培养学生工整写字的习惯,总结学习方法的习惯,自学课文的习惯以及把话说准确、说完整的习惯等。从非特级教师的课堂上,我也看到她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勤于积累,观察想象等等好习惯。
三、同课异构,精彩在专家的点评上
听课是一种学习,专家的点评则是一次智慧的点化。在两场专家的精彩点评过程中,我记下了下面几段富有启发性的话题。
1、没有积累就没有表达。
2、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理解的话,课堂上耗费了那么多的朗读时间,学生真的理解了吗?
3、准确把握文体特征很重要,要根据文体来设计教学方法,不要脱离语言文字而教,语文要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
4、语言文字的训练究竟如何落实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究竟是训练什么的?
带着期盼去听课,用虔诚的心态听下来,最后又带回来很多的疑问。语文教学究竟如何来教我没有答案,但是当我回到自己的班级,听着那些因为一天不见我上课就打听不停地孩子们时,我忽然有了些想法:我首先得让这些孩子对语文感兴趣,带着他们走进书籍的世界,引导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想能讲出来,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