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不仅提示了教学目标,而且提示了练习的操作步骤和教学形式,给予教师实施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我认为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设计出由浅入深,形式丰富,富有情趣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可以为学生减轻一点负担。
1.“叠加”语段,丰富内涵
有些课文限于篇幅,留下了“空白”,让人遐想。如《伯牙绝弦》一文中,只写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而课后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为了让故事更生动,更有内涵,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于是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大河,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照样子再写几句。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上述种种场景,这句话是 ( )
通过叠加,学生感受到朋友间相互欣赏和理解的真挚友情,知道伯牙与钟子期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哪。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内容融入故事中,再现了生活中的许多情景,《伯牙绝弦》的内涵更为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次锻炼。
2.揣摩仿写,有效迁移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它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练习的重点。如六上第一单元“感受自然”,作者就是采用“展开联想与想像的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第一课《山中访友》的第2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根据这一题的提示,我设计了练习:模仿这课的写法,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有学生写到:
呵,太湖,你就是一位成熟的少女,有着出众的容貌,高贵的气质。
清晨,仙子将已准备好的轻纱披在你的身子上,给你一份神奇、梦幻般的美;中午,太阳又忙着妆扮你,你满身的珠宝让你成为一位气质高雅的公主;夜晚,脱去了一身华丽外衣的你,更有一种纯洁,灵性的美。五彩缤纷的灯光也只能作你的陪衬。
你的每一个笑容,都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你的婀娜多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绪。
……
3. 综合设计,学用融通
六上第五单元是人物一组——“走进鲁迅”,借助这组课文,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课的课后第四题也围绕这一内容设计。关于人物描写,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我设计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如我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练习: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车子,一个( ),一个( ),爸爸( )镊子( )出碎玻璃片,伯父( )硼酸水,给他( )干净。他们又给他( )药,( )绷带。当我问那车夫为什么要光脚在路上跑,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的脸上不再有那种( )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读了这些语句,我感到爸爸和伯父( )
文章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得多细致啊,请你也模仿这一段话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这道作业将动作、神态描写、语段感悟和写法迁移进行内容上的综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再现了生活的场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习题,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关注课后习题,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坚持实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