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持久》课堂实录1
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发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持久》中一小节: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由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他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案例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2、我觉得月亮很圆,诗人想到中秋节了,应该亲人团聚的,可他不能与家人团圆,他很难过
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身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
师:噢! 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
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由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示,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考虑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无妨也学习她,读读看。
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再读,品味。
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
[研讨]
两则案例,显然第二则案例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科学合理,扎实有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导而弗牵,渗透得法的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朗读时的主体发挥,个性张扬……新课程中突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身的所谓“最佳规范”,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才干,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小朋友智慧的火花,才干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干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沛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体现层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时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时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沛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沛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奔驰……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3、渗透得法
“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身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小朋友的自信,轻点小朋友的思维,巧燃小朋友的情愫,妙接小朋友的想象……使小朋友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
《但愿人持久》课堂实录2
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预习时扫除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指导“隐、睁、悲”三字的书写。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包括初读课文,划词标段,查阅苏轼的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思路
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和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学们还记得吗?(背诵)
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秋佳节了,大家以前都是怎么过中秋的?(学生说)
我们常说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吃月饼、祭月亮,人圆月圆,多么幸福。
打开课本,看看课文中人们是怎样欢度中秋的
读第二节:(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可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说说苏轼这是的感受吗?(孤独、伤心,思念)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课前,我请大家查找苏轼的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交流资料,了解苏轼其人)
小结:课文中说,苏轼是文学家。苏轼的父亲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又以苏轼的成绩最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000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指读课题)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2、3遍)
检查生字词
(一)做官 品尝 观赏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虽然 十全十美 有隐有现
(二)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苏轼 苏辙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皓月当空 渐渐西沉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解释:手足情深(亲兄弟的感情深厚)、形影不离(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相互关系亲密)、宽慰(因为得到抚慰而宽心)
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些词。
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刚才读这些词语的感情放进去读。读读体会体会,苏轼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个中秋节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划下来,读完一遍以后,把这些关键的词语再读读,想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情,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把课文中能说明为什么的地方划下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
(指导交流,说清楚苏轼心情的变化,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为什么会变化)
小结: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
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他细腻的情感。
指导生字书写
“隐、睁、悲”三字的书写。(板书,田字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
教学思路:
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为使学生能与古人发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先请大家读读课文1、2、3小节。想想为什么苏轼心绪不宁,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多读几遍。(自由读)
(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简介:苏轼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长疼爱他,妻子关心他,弟弟尊敬他。但是,母亲在他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深爱的妻子二十七岁时就死了,妻子去世后不到一年,父亲也相继离世。失去双亲又失去妻子,这世上除了弟弟他已无所依靠,可是,当中秋来临,他在密州,弟弟在济南,残缺的一家人还是不能相聚。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他看到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赏月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合家团圆
(他听到人们的欢笑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人们正在欢度中秋。
对于他们来说,(出示填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齐读,感受天气的晴好,体会人们欢乐的心情)
但是苏轼呢?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不由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__________________
和其他人相比,苏轼是多么______
(指名读,齐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范读,强调关联词:都---只有---)
感受到什么了吗,你能从这组关联词里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说,这样一写,更显示出苏轼的孤独寂寞)所以说谴词造句很有学问,选择合适的词语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同学们要尝试着选择最合适的词语表达你的意思。(再读这一句)
(默读第三节,你知道些什么?)
能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吗?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什么是手足情深?(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我们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体会:整天、形影不离,说明他们十分亲密。(连一根针都插不进)
(苏轼比弟弟大3岁,弟弟整天和他形影不离,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读句子“苏轼---形影不离”)
还知道了什么?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他们分别已经七个年头了。
(体会七年的时间之久)七年里苏轼始终是孤独的。
七年里,苏轼经常____弟弟
和最亲近的弟弟分别这么久,如今又到中秋佳节真是(用一句诗来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图片,师范读: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月亮西沉,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已经是深夜)是啊,再过一会儿,太阳就要升起,天就要亮了。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苏轼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里?(非常恬静、寂静)越是这样恬静的时候,人的想法就越多。苏轼也是这样,读读这一句: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为什么?(他在想念弟弟,他还在想自身做官不顺利,想念自身的妻子,父亲,母亲------)他想了很多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思绪万千,心绪不宁,苏轼思绪万千)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读“眼睁睁”这个词,是什么语气?无可奈何,再读)心里不由埋怨起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他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注意这个词:不由。不由还可以说(忍不住,一定要这么做)他忍不住埋怨月亮。说月亮怎么样?(无情)说它(偏偏在他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这里也有个词要注意:偏偏,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好象是做坏事,月亮你怎么这么坏?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指名读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由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他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有一种指责的语气,批评的语气,发牢骚的感觉。这是苏轼在(指读)“埋怨”月亮。现在我们把自身想象成苏轼,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由埋怨起来:(齐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苏轼还埋怨了很多)(指名说说)
但苏轼是个豁达的人,他并没有一直这样埋怨下去,(指名读“他转念又想:世---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换个说法——“不会十全十美的。”这样想来,苏轼,你和弟弟不能相会,你也不埋怨了?(指名说:不埋怨了,因为世上原本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很平常”)是啊,“月不能常圆,人不能常聚”,(出示句子:读:因为世上原本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一起拥有这一轮明月!
这是一声祝福:苏轼要把祝福送给谁?
(送给弟弟、母亲、父亲、)这里的人们,指的是谁?(所有的人)
苏轼在中秋之夜苦苦思念弟弟的时候,能够这样想这样做,他拥有多么宽广的胸怀!让我们代他把这份祝福送给天下人!(齐读、再读)这就是: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什么?(美满的月光)同学们,你愿把这份祝福送给谁?
(指名说说,读读)我代他们谢谢你!
此时此刻,苏轼还像开始那样烦恼吗?(不,他宽慰了许多)他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持久》课堂实录3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古典音乐《出水莲》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线索提携,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
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他人团团圆圆,而他自身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
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
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假如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
3.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师: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家长、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
三.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过渡:此时此刻——师范读第四节(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哪个词可以概括他这时的心情。
生:读读找找——埋怨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身读读课文来理解。
1.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他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
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示得那么好)
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
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又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
师:他埋怨:
2.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他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明媚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由埋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他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
3.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
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为什么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什么在他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假如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他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什么就办不到呢?
四.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
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原本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
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原本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那我和弟弟为什么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原本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读读课文,这篇课文哪几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世上原本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这样诗词和句子对照的课文,同学们觉不觉得很亲切?(是的,这样的课文叫“文包诗”)这里出现的是词,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叫作(文包词)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
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只自身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他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一起拥有这一轮明月!)
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么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美满的月光
师:你理解得很对请你把这婵娟之美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一起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的美好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一起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
生: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
师: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再一遍: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持久,
千里共婵娟!)
师:我们大声朗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持久,
千里共婵娟!
2.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还有上面的局部,它省略了,同学们想不想听朱老师把它完整地吟诵出来?(点击出示全词)(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着美好祝愿自写成以后广为传诵。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它流传了将近1000年,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把这句话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祝愿。同学们,你们想把着句话送给谁呢?
生:我要把它送给……
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
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生: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六.作业:
1. 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 誊写词(人有……)
3. 说说“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和板书:
2但愿人持久 祝福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