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6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生字中存在着“触着墙”的“着”有个别学生读错,重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通过学习学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有没有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围绕什么来写?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30 19:47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谜语导入,情趣激发。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
(一)、谜语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谜底打一植物,请仔细听:“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松松爬高墙!”谁知道是什么?师:对!是爬山虎。师:你见过爬山虎吗?查找资料了吗?谁来介绍一下。
师小结: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它是怎样爬上高墙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
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师:同学们很动脑筋,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小问号来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师:课前大家预习过课文了,你知道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吗?
师:请你推荐5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是否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了。生评价。师:大家听得很仔细,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找出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3、师:请大家把这三个自然段再细细地读一读,想想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生4:爬山虎的脚还会发生变化,巴住墙的,脚的颜色变成灰色;没有巴住墙的,逐渐枯萎,后来连痕迹也不见了。师:是吗,你读得可真仔细。
生5:我还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师:说说看。生照书念: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师:像我们人一样一脚一脚交替着爬吗?
生纷纷摇头: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往上长,又长出一只脚又巴住墙。
师赞扬:同学们很会读书,自己就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那么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第3自然段。
(三)、感悟课文
1、 第3自然段
师:自由读,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板书:(位置:茎上)在茎上的具体什么位置?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还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生:爬山虎的脚应该是嫩红的。
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看这段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部分去掉,好吗?比较着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去掉就不知道爬山虎的脚有多细。
师:这里用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比喻。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师:同学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生画画,并互相评价。
师:同学们画得对吗?请看正确答案。(放课件)
师:再看这一段话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师: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而且抓住了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在读时就要把这些关键词读清楚,让别人一听就记住。谁能把这一段话读一读(指导读)
师:你能快速背会吗?有什么诀窍?
生1:我看板书上的关键词背。
生2:我看图背。
生3:我多读几遍就能背会。
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过: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它是怎么爬的?哪个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4自然段)

生:爬山虎! 生回答。齐读课题。
生:动物有脚,怎么植物也有脚?生: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生:它是怎么爬的?……生:有5个自然段。2.轮流读
生:3、4、5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小组交流)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开始是嫩红色的。
生3: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师:你怎么知道?生3:要是不费一点劲,休想拔掉它的一根茎。
谜语能激发兴趣,并引导从中初步了解植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语文学习要源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课文想要表达一些什么?不仅仅是对爬山虎脚的描写,其中蕴含了人文精神学生未必能感悟到,老师引领学生抓住了“要是……休想……”,触动学生灵魂,让学生感悟到:爬山虎虽然没有任何枝干,看似柔弱,但却饱含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随后的一个环节——“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段话。”延伸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这种文体很浅显易懂,我还是注重了学生的读,让他们自己去了解本文的内容,同时我还进行创新。
首先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热门四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