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他们在三年记忆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问题并不陌生。
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zh09)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9 22:51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发谈话,入新课
2、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着问题默读课文感悟写作顺序。
三、品味颐和园的美丽
1、学生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从哪看出长廊很长?够感受到什么?
2、走完长廊,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3、登上万寿山的景色?
4.从万寿山上下来,读句子谈体会
5.颐和园还有那些景色,那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这几处呢?(板书:选择重点内容介绍)
四、指导朗读。
小结: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的,鼓励
五、悟:小结
1.学生就板书内容试着进行小结。
2.师总结
六:练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全班交流。
仔细读课文,用笔划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汇报。
指名读第二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齐读句子。
学生谈感受 自由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看到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默读思考。   
男女分组读,读出昆明湖的“静”。
学生有顺序的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运用方法练习说。
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总结。

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好处。
学习(zh09)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
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颐和园      万寿山     尽收眼底           抓特点(举世闻名)   
昆明湖     如平镜似碧玉      
十七孔桥   雄伟美丽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预习
生字
朗读
小结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我有抓住课文第四段中“向下望——正前面——向东望去”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处拓展练习,一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目的明确。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堂上的引导,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还领悟到了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懂得了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足的是课的内容安排上取舍不够,因此显得内容太多而重难点的突出不够。也正因为内容的关系,时间显得比较紧张,课堂上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便落实地不扎实,拓展练习也只是蜻蜓点水地过了一下,流于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所有学生,在学生默读思考的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感悟以及交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会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热门四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