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21 11:44 编辑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体会,以及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加入了音乐的烘托,首先让他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我再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以期达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呢?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语文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所以这堂课我在创设情境方面花了大量心思。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生活的安宁的环境是如何得美好,然后出示处在战争中的人们的图片。通过对比,学生就更能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在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没有直接引出父亲的牺牲,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小作者的描写去体会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总结出父亲是一个爱和平、爱家庭、知识渊博的人,由此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出失去这样的一位父亲是多么得可惜。此处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闭眼想象父亲凯旋归来,一家人在机场幸福团聚的环节,因为对父亲有了了解,所以学生在想象的时候,脸上自然而然地就露出了幸福的表情。接着,我趁着学生还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一家人幸福团聚的画面中时播放了运送父亲遗体回国的视频短片,边放短片我边以小作者雷利的口气做着旁白。此时,我注意到有的学生的眼圈已经红了,学生的情绪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雷利,说一说面对着爸爸的遗体时自己心里的感受。就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够深切的体会到雷利的心情,也能把自己融入到课文里边去,更能把这种悲痛的心情融入到朗读中去,进而也就更能体会到父亲对和平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在让学生体会现在的世界还并不太平的时候,我让学生汇报了自己课下搜集的与战争有关的资料,并让他们看了更多的战争的图片。当大量事实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朗读第八自然段的时候是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终于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让人满意的效果,但是终究还是有比较遗憾的地方:一是,在让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没有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导致了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也正是由于此处学生回答得跟我预设的有点不一样,我自己也有点乱了阵脚。二是,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时,仅仅是让学生体会了那三声“和平”,忽略了前边那几句话,而那几句话更能很好地体现出父亲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三是,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文章,光顾着讲课文而忽略了这篇课文体裁上的不同,适当的点拨也能让学生复习一下书信的格式。
虽然这只是一节课,但是带给我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这些,我将把我这堂课的收获会更好地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收到好的效果。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21 11:45 编辑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但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和“悟”为主。因为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而又统一。正是由于学生的悟读交流,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情感得以共鸣。笔者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如何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呢?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话整堂课中学生齐读了四次,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一起疾呼两遍,展示了亮点,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读、思、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有悲壮的乐曲,有孩子的失声痛哭,有父亲的灵柩,有……让学生在真正的情景中,在现实的背景下感受到了雷利失父的痛苦,失父的可怜。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父亲的高大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雷利父亲的无限崇敬和骄傲之情,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笔者认为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得益于情景的创设,感情朗读的导引。但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压缩了,教师没有真正放手学生。这说明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还做得不够。教师的范读、指导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这样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情动人的效果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热门四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