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S版课本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课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还不错,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缀”,读读记记“给予、捐献、酷爱、领悟、辉映、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语,激励学生从中选用常用词写话。激励学生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2、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18 18:23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情境导入,质疑揭题 |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温迪”)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板书:谁?怎样?为什么?)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 学生质疑:永生是什么意思? 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 |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的?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 |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 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 加深理解课文 | 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 |
四、总结全文 | 放录音《爱的奉献》 | 根据录音准确朗诵父亲的话 | 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 |
板书设计 | ||||
18.永生的眼睛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 亲 不情愿 父 亲 遵从遗愿 女 儿 主动捐献 |
教学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