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5课。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诚实和天真。这篇课文主要的表达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
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而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的难点。那么,怎样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呢?
一是让学生质疑课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说。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我十分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教学这课时,在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 “灰雀”进行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课题为什么叫灰雀?灰雀怎么样了?这是什么样的灰雀?这灰雀是哪儿的?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由于我们课前都要进行预习,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我随即会让知道答案的学生告知提问者。如,芦文豪我告诉您:“这是什么样的灰雀?请看课本第18页第一自然段:‘公园里有一个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您再看课本第19页右上角的插图。”对于值得探究的问题,则书写在黑板上,并把提问者的名字也一同带上。如,“灰雀怎么样了?——陈星如。”“课题为什么叫灰雀?——张宸越。”“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陈妍洁。”
二是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多读多悟)。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1、让学生自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课文,并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批注。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列宁或者小男孩)去感悟,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同桌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根据学习小伙伴的提示,默读课文。
5、指导朗读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6、讨论交流,梳理思路,解决问题。
三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品析。“每次”“都要”“经常”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喜爱至极,了解之深。“找遍了”表现了列宁的焦急与担心。“没……我没看见。”从男孩吞吞吐吐的言语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此句中的“会”“一定会”表明男孩内心已经受到震动和感染,并准备改正自己的错误。“果然”说明小男孩改正了错误,很诚实。“微笑”一词,表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他是在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
四是板书由学生来写。带着问题总结课文,升华课文主旨: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时间里发生的一件什么事?课文中都有谁?(老师板书:列宁、男孩)
2、文中描写的灰雀是什么样子的?你发现了列宁对灰雀怎么样?(王佳睿在黑板上板书,她从“列宁”到“灰雀”画一箭头,并写上“喜欢”这一词语。)
3、那么,小男孩对灰雀怎样呢?(霍欣睿在黑板上板书,从“小男孩”到“灰雀”画一箭头,并写上“捉”“放”二字。)
4、列宁是怎样对待他的?(陈星如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画一箭头,并写上“爱护、尊重”)
5、你认为列宁是怎样的人?小男孩又是怎样的孩子?(陈妍洁在“列宁”下方写上“有爱心”;在“小男孩”的下方写上“诚实”。)
灰雀
喜爱↗找 捉↖放
列宁 → 小男孩
(有爱心) (诚实)
质疑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质疑使得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质疑使得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的互动更加频繁,质疑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飞扬,质疑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质疑的课堂很灵动,质疑的课堂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