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看图画 ,写一写》教学反思


  星期二上作文课之前,提前几天看了课本上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 ,写一写》,这样提前知道要讲这篇习作,空闲时候脑袋会自动运转想想怎么给学生讲才好。
    图画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淡蓝的天空,飞着各种样子的风筝,有在放风筝的一家三口,有三个小朋友正准备放自己的风筝。习作的要求是写一段话,把图画上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给出了写作指导,提示写完后交换习作互相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意见修改习作。
    现在看来,是非常详细、具体、切合实际的写作导。
    遗憾的是,讲之前太过意气风发、眼高手低,以至于没有好好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写作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重点,该帮助他们突破的关键性字词也没有提到。现在想想,自己站的角度太高,没有考虑清楚学生写这篇习作的实际需要,没考虑细致他们写的时候可能遇到的觉得困难的点,当然也没有提前了解清楚,光顾自己讲的慷慨激昂了。以为自己讲的方法是给了人家一把万能钥匙,其实只是好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罢了,没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突破难点。说的东西再好听,也只是冠冕堂皇地秀自己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罢了。这年轻精力旺盛好为人师不怕,就怕自己翘了尾巴还不自知。
    眼前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孩子,不是四年级也不是五六年级。他们从二年级上来,仅仅经过了三年级半个学期的学习,不说别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习作,绝对是处于起步阶段的。习作的主题是《看图画,写一写》,作为老师应该做的,是提前了解好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哪些是通过老师点拨学生能会意的,哪些是老师需要给学生说明白的,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巧妙,学生乐意接受效果又最好。      
我是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没考虑的结果就是自顾自的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讲台下的学生听完了仍不知如何“写清楚、写详细、写出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如何按照“由远及近,由天空到地面”来写,不知道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情,不知道如何把图画关键部分三位小朋友放风筝的过程“写的连贯生动”,不知道如何“动用想象”设想对话设计故事情节。
这样的结果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提前了解过班里学生整体的习作基础水平,如果多站在班里孩子的角度多考虑考虑他们写这篇习作时最迫切需要的引导,如果我提前了解到他们很多人放过风筝,课堂上让孩子讨论出放风筝都会有哪些步骤、哪些动作,把这些必要的步骤、表示动作的字词出示在黑板上,甚至关于图画上三个小朋放风筝是否会放起来、如何放起来的,留给孩子时间去讨论、去当众演一演,想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会更容易调动起他们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有更直观的感受。或许,我自己提前把这篇习作给写一写,早点发现需要学生注意的点,他们也能少走这么些弯路,对这次习作多些热情与信心,少些畏惧与绞尽脑汁苦思不得。
可惜没如果。一味自责对学生接下来的进步也没有丝毫帮助。
老师教学生作文之前,自己动笔写的相同题目的或相关的对学生写作有帮助的文章,被于永正老师称为“下水文“。我自己当时看了就深以为然。刚再次翻阅了于永正老师关于自己写“下水文“的文章,既羡慕于老师文笔的灵动,又敬佩于老师对动笔写作的执着,感动于他写“下水文”力求富有儿童情趣心怀学生的那份为人师者的温暖。他总是问自己: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会怎样想?会有怎样的思路?哪些地方会遇到障碍?这真是我该好好学习的!
决定了,下次作文课之前,自己一定要吃透课本上的作文要求,并结合班里学生的底子设计合适的、学生喜闻乐见而又有效的方法。弄清楚关于此类习作,学生处在什么样的认识水平,弄明白他们写的时候会遇到那些障碍,如何解决最好,直接告知、出示到黑板还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而且,自己在查阅各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至少写一篇“下水文“。
真希望赶紧上作文课!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