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每个人的方法也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达到 “简约”和“深度”的和谐。只有合理的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才会走向语文教学的深度,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却也印证了亲情无穷的力量。文中信守承诺,深爱儿子的父亲和勇敢镇定,坚信诺言的儿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以这篇课文为例,从“四个追求”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首先,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继续理解课文,学习文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爱子之心的方法。 2、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反复出现的作用。
因为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确立相对集中的目标,学生便可以明确这一堂课真正应该学会什么。教师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完成、落实。追求了简明的教学目标的语文课堂当然是简约有效的。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了解了父亲救儿子时间之长,困难之大以后,我把重点转入了体会人物描写的语句上。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了这个样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首先请学生确定这句话采用了人物的外貌描写,然后师生配合朗读。接着我发问:从父亲的外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感受到了父亲为了救儿子不放弃,执着的精神;有的感受到了父亲很辛苦,但是为了救儿子他什么都不怕;还有的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虽然感受不同,但是内心却饱含了同一份感动与震撼。
我认为,一节语文课,教师要尽可能紧扣教学主目标,追求简要的提问,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才能使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两个板块:1、父亲了不起。2、儿子了不起。这种设计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把对文本的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这一环节:我组织学生研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触动心灵的句子和词语,小组内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小组交流后,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学生或抓住动词“冲、喊、跪、哭”,体会到父亲的绝望和无助;或通过抓住语言,体会父亲的伤心和痛苦……再次朗读时感情也愈加强烈。
采用了这种分支式教学模式,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追求了简要的教学环节,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但是,“简约”不等同于简单,我们要努力追求简约中的深度,使课堂在“简约”之上更加“丰满”。方法并不难,留白与补白,就是有效方法之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 有这样一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我紧扣着句话做起了“文章”: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埋在废墟下的儿子30多个小时,他会怎么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的思维如天马行空般得以充分发挥,有的说用手挖,其间会有许多的瓦砾,砖头掉下来,砸到父亲的身上;有的说用手挖时会挖到许多碎玻璃,会把手划破……虽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体会到了父亲爱儿子,所以不顾一切去挖掘废墟,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课堂,因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另外,拓展与反哺,还能让课堂充满情感的张力
在学习课文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的:这对父子在地震中用生命和亲情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回首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汶川的8.0级大地震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接着,我通过多媒体边展示边讲解地震中的许多感人画面。当学生感动其中时,我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在你们身边有这样爱的故事吗?把它讲给我们听好吗?通过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学生们纷纷讲述了身边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已有的文本感悟上“更上一层楼”:原来我们被爱包围着,而我们也应该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爱我们的人。这样的拓展反哺,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让课堂更具情感的张力。
这一节课,充分说明了 “简约”与“深度”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语文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会让课堂教学迸发出更为绚丽的火花。“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简单语文,深度课堂。
语文教学的“简约”与“深度”
中牟县新圃街小学 谢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