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老师今天讲的是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对于我这种文学欣赏能力不强的人来说,着实受益匪浅。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仅仅抓住孩子们的心灵:青春期的矛盾心理,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尤其是孤独的感觉,(孩子们举例子)孩子们深有同感,引出课题——孤独之旅。
1、根据孩子们的预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篇小说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要求:语言精练,高度概括。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教师及时指点,并示范概括“少年杜小康跟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话锋一转:既然是孤独,文中的语言描写肯定不多,请找出来。过渡自然流畅。
2、杜小康的语言
孩子们找出并读出,老师评价:读的不够传神,老师示范
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出示,让孩子们清楚。
放在一定背景中,学生再品读。
回顾《草房子》中杜小康家里“一落千丈”的原因(孩子们回答)
故“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这其中的无奈,抗拒,悲伤,要读出来。
谁愿意分享自己的孤独经历?(学生回答)
放鸭之前的杜小康是怎样的?(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秀)----------任性,不懂事。
赏析方法:层层深入,循循善诱,运用对比方法,先铺垫再赏析,方法得当,孩子们有兴趣,并能学会怎样赏析。
深入赏析:自己赏析或者同桌讨论其余的三句话,用“一个---------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概括。温馨提示:你的结论一定要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
赏析“我要回家......”这句话,把杜小康换成“我”,把他们换成我们,真正体会杜小康的孤独。找出体现他孤独的语句(语言单调,语言几乎可以省略,对比的方法突出孤独)------------成长、想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从文中找出反映杜小康心理表现的语句以及其父亲的反应。
刚到芦荡时:
鸭群被吹散时:
通过对比,突出------------勇敢、成熟
男女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若是把“。”换成“!”或者“?”可否?
(孩子们回答,教师指点)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学生自己品读(简短,感叹号的运用)----------收获、喜悦
问: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长大?是什么促成了杜小康的成长?(孤独)故,孤独之旅也是成长之旅。
结语:曹文轩《感动》中的一段话,学生齐读,情感教育突出。
后来.......
日后......
读《草房子》寻找答案。
寄语: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再次情感教育,情感升华。
教师上课游刃有余,娓娓道来,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非常成功,文学欣赏的能力也有所提升,非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