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经开区教研室名师送课活动在后王小学进行。贾亚楠老师带来的是二下《找春天》,刘葱葱老师带来的是六上《伯牙鼓琴》。一个低段一个高段,都不是我现在教的中段。不过,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方法。
贾亚楠老师的低段教学,用“探”字的篆文,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并让学生从桌子下“探出脑袋”来体验早春,这个设计是非常好的,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为什么用的是篆文而不是甲骨文呢?甲骨文是图像文字,学生更容易理解。我上网搜了搜,没有找到“探”字的甲骨文,所以贾老师在这里用了一个篆文。篆文很稠,学生看了之后就能体会到什么是“探”了吗?并不会。那么,出示篆文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个环节我个人认为,是可以去掉的。
低段的教学重点还是在阅读和识字上面。贾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春天。重点学习了4--8自然段。课后练习第二题,展示的是问句和排比句。在读的过程中,是不是也要多读读这样的句子,来落实课后练习题?毕竟,课后练习题就是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体现。
刘葱葱老师,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学生评价,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画出小节线,读出节奏,再读再评价,是对学生阅读字词句的检测。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①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②联系上下文理解;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能联系第四单元的训练要素,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本节课,没有让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理解句子意思。文言文在课堂上需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还是需要看学生的掌握水平。如果出示一个检测题,学生能很好的回答出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就不用花费时间翻译全文。但在期末考试时,句子的翻译题是按关键点给分的,如果关键的词语没有被翻译出来就不得分。
关于让学生边读边做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董效伟老师的意见非常的实用。教师应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这个环节,你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应该再追加一问,在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只有学生提出了问题,才能看到他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了起来。
教研室黄主任特别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让教学设计有效的落地。以文言文的教学为例,第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学习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课前应该完成的工作。第二,字字落实,疏通文意。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可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文章的大意检测。第三,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发生增值,学生进入教室和走出教室后,脑子里装的东西变多了。
老师要“目中有人”,“享受课堂”。每一节课,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设计这么简单,而是真正的把学生放在眼里,让自己的学生能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