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语文早读,我让学生自由复习前四单元,但学生却理解为背诵有关内容。学生在讲桌前排了长长一队。我只好放下手头的工作,让他们坐在原位,我抽查背诵情况。直到下课,还有学生的手高高地举着。
但是,令学生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几乎没有背诵的内容。这下可惨了,学生只能空着,要不就乱写一气。在改卷的过程中,我气不打一处来,这样改下去,还有何价值,考试还有何价值。学生都不会!真令人气恼!于是,只有把卷子发给他们,让他们拿到卷子后用铅笔把错题改正过来,之后再认真反思这次考试的失败之处。
学生的反思大同小异,他们认为是自己不踏实复习,光在背诵上下工夫,至于背诵之外的段落几乎不再看一眼。我很认同他们的看法。我觉得自己也有过错。也许是我的引导错误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以前,只要是语文早读,我就会给学生下达背诵命令,并告诫他们,背不会晚上放学继续背,什么时候背会,什么时候走人。所以,学生都会在早读课上拼了命的背诵,效率当然也很高,这让我不免沾沾自喜。当然,只要是测试背诵的内容,学生也都能填上。
但是,我错就错在平常很少组织学生在复习课上进行对课文的有效朗读,而是针对每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积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缺少了对文本的正确认识和深入透彻的阅读与理解。知识片面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自认为重要的东西,殊不知,复习一旦失去了文本的支撑,就会显得空洞,学生的知识就会构建在一时的肤浅的认识之上,如果联系文本测试文本内容的话,学生肯定要吃大亏。这不,这次考试就为我敲响了警钟。如果还不能摆正“背诵”与“朗读”的关系,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不会扎实……
不能让“背诵”盖过“朗读”。
我决定在第二遍的复习中强调朗读与背诵的有效结合,并通过学生的朗读及时对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测试,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激发起学生对已学文本的兴趣,怎么做?我觉得在复习课中加进去一些“佐料”,比如,师生共读,“幸运52”式的抢答,对后进生的鼓励以及对文本有效地课外阅读的延伸等。当然,如果学生能对文本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背诵和朗读的关系就会变得融洽了。所以,还在于学生的多读多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