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
执教:南昌市东湖区邮政路小学 熊婷
点评: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王露
一、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凌空翱翔、行动敏捷”等词语,理解“中生代、树栖、繁衍、茹毛饮血”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3.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
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上课前,我们玩个“猜一猜”的游戏。待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张动物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提醒大家,这是某种动物的远古祖先。(出示图片1)猜猜看。
生:恐龙。
师:不对。
(又请几位同学,均没有猜对。)
师:(笑)猜不着吧。别急,再看,在非常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它变了。(出示图片2)现在能猜出来吗?
(学生兴致勃勃,非常踊跃,但仍旧没猜出来。)
师:虽然没有猜对,但你们至少发现它已经从陆地走向了水里。又过了好长好长时间,它又变了。(出示图片3)
(学生争先恐后地猜答案,有学生喊出了“鲸”。)
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不说,自己看。睁大眼睛,(出示图片4)原来它是——
生:(异口同声)鲸!
师:有趣吧?科学家把这样漫长的变化过程称作——演化。你还知道哪种生物的演化过程吗?
生:我知道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的。
(没有学生举手了。)
师:看来对“演化”我们都比较陌生。老师课前查了些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略带神秘地)知道北极熊吗?它是由棕熊演化而来的。小蚂蚁,是由某种原始的黄蜂演化而来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师:吃惊吧?科学的殿堂里奥妙无穷。相信待会儿我们上完课以后,还会增加一些知识。
【评:这个课前交流设计得好!通过“猜一猜”,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动物演化的神奇和有趣,为接下来的科普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形成期待。
师:伸出手,跟老师一块儿写课题。(板题)“恐”字是生字,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写得长一些,下面的“心”字底写得扁一点。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飞向蓝天的恐龙。
师:拿出刚才那股子好奇劲,再读。
生齐:飞向蓝天的恐龙。(语调明显高昂了)
师: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师: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同学都想知道。
生:飞上蓝天的恐龙有什么变化呢?
师:哎呀,你比别人想得深。
生: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飞上蓝天了?
师:问得好,可见你是个特别爱思考的孩子。
师:看来大家脑子里已经有了不少疑问(副板书:疑问),这是我们探求新知识的开始。
【评:阅读知识性文本,阅读者常常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阅读的。质疑环节的设计正是将学生当阅读者,让其带着疑问进入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带着这些疑问,赶紧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看得出,同学们都被课文内容吸引了。别急,先读生字词。
(1)(课件出示:中生代 后裔 繁衍 树栖)
师:这些词语常常在科普文章中出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少数学生将“栖”读成“西”)
师:注意,“树栖(qī)”。
生:(跟读)树栖。
师:谁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生:树栖就是在树上生活。
师:那在陆地上生活呢?
生:(略加思考)陆栖。
师:在水里生活呢?
生:(抢着回答)水栖。
师:(加快语速)既能在陆地上又能在水里生活——
生:(应声)水陆两栖。
师:真能干!
【评:由“树栖”一词引出一连串与“栖”相关的词语,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高才能将语文的味儿教出了来;才能教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我不知道“后裔”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生:后裔就是后代的意思。
师:谢谢你,用了一个通俗的近义词来解释。
生:我不知道“中生代”。
(一生读教辅上一段较长的文字)
师:你解释得真清楚,谢谢小老师。你让我们知道了中生代是一个离现在很远很远的年代。有多远呢?距今约两亿五千万年(强调“两亿五千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
生:中生代。
(2)(课件出示:凌空翱翔 茹毛饮血 行动敏捷 毋庸置疑)
师:这些词不容易读好,谁第一个来?
(一生读)
师:“凌”字是后鼻音,读得特别好,请你响亮地带大家读一遍。
生领:凌空翱翔。
生齐:凌空翱翔。
师:(点击“茹毛饮血”变大)这个词最不好读了,跟老师读读——茹毛饮血。(指一生)你试试。
生:茹毛饮血。
(连续指几位学生读词。)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
生齐:茹毛饮血。
师: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只解释一个字(课件出示:“茹:吃。”),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吃毛喝血。(笑)
师:知道了大概意思,准确地说就是——连毛带血地生吃。
师:(点击“敏捷”变大)“敏捷”这个词既要会读,又要会写。同学们看看,古时候的“捷”字是这样写的(出示“捷”字篆书,分析字理)这是手、这是脚,手脚并用才灵活,写的时候可别忘记了。
师:“毋庸置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
生:不用怀疑。
3.概括内容,学习方法。
师:生字词都读好了,课文主要内容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生:这篇课文写了恐龙和鸟好像不相干,但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儿。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师:你把五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语句再精练一点就更好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第三段第一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赶紧找找,这句话在课文哪段?
生:第三自然段。
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对,这是一个过渡段。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前面写了——
生:恐龙飞向了蓝天。
师:这是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后面写的是——
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随着师生对话,课件变化为: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 ↘
研究发现 怎样飞向
飞向蓝天 )
师:两部分内容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再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飞向了蓝天,并且介绍了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师:读长文时,抓住过渡的段落、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好方法可要记住了。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教给学生抓住过渡段落、语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实用!】
三、研读探究,品味语言。
1.探究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课件出示课后小话筒问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一生读)
师:要解决疑问,有个好方法(副板书:阅读)——阅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四段。这一段很长,同学们一定要静心默读,认真思考,想想最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怎么样了?
(边讲述边出示:
第一种恐龙
数千万年后,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 )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评:第四段篇幅长、内容丰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给他们一个台阶未尝不可!】
师:咱们来分享一下学习成果。第一空谁来?
生: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课件出示)
师:你是个特细心的孩子,注意到了“大约”这个词,这词能丢吗?
生:不能,因为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
师:对,用上“大约”多准确呀。第二空——
生: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那么长,你是怎么概括成这一句话的?
生:这句话后面用了个冒号,说明后面的句子都是在讲这是个什么样的庞大家族。
师:你抓住了这句话的中心。继续。
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有不少学生轻声提醒:“不要再念了,不要再念了……”)
师:诶,你们为什么让他不要再念了?
生:因为这句话就是说恐龙长得越来越像鸟类了,后面是说它的样子的。
生:这句话里也有个冒号,跟刚才那句一样,冒号前面的句子就是主要意思。
师:说得对。所以,这句话说的就是(课件出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得像鸟类。)
师:这可不是短时间的变化,所以用了一个词——
生:逐渐。
师:好,最后一空了。
生: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师:你说的是一种学习飞行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谁读懂了?
生: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师:无论哪种方式,总之,(课件出示)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慢慢学会了飞行。
师:长长的一个自然段,我们就这样读成了四句话。我们一块儿来读读吧。第一种恐龙——
生: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师:不是确切的,是“大约”,读——
生: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强调了“大约”)
师:数千万年后——
生: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师: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
生:逐渐变得像鸟类。
师:是“逐渐”变化的,读出这个过程的漫长。
生:逐渐变得像鸟类。(强调了“逐渐”)
师:最终,它们中的一些种类——
生:慢慢学会了飞行。
师:恐龙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飞向蓝天的。
(课件逐步出示:
飞向蓝天
↑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慢慢学会了飞行。
↑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得像鸟类。
↑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
2.体会用词的准确。
师:都明白了吧?那咱们来检测一下。大屏幕上会出现一句话,请你迅速作出判断,然后用手势告诉老师对还是不对(演示表示“对”或“错”的手势)。
(课件出示: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大多数学生用手势作出判断是“错”的,但也有个别学生判断为“对”。)
师:有两种意见,我先来问问这判断是“错”,来,你说说哪儿错了?
生:因为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这个句子没有说。
生: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只是其中的“一支”。
师:(对着刚才判断为“对”的孩子)现在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出示文中句子: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漫长的”红色显示。)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没有强调“一支”“漫长的”这两个词。)
师:注意,是恐龙中的“一支”,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谁再读读?
(又一生读。明显重读了“一支”“漫长的”。)
师:好,全班一起读读。
(齐读。)
师:看,科普文章就是这样,用词十分准确、严谨。像这样准确的用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课件再次出示箭头示意图)这几个句子中就有不少,你发现了吗?
生:我觉得“大约”用得很准确,说明这不是确切的时间。
生:我觉得“其中”“一些”用得很准确,说明不是指所有的恐龙。
生:还有“逐渐”“慢慢”用得也很准确,说明这个过程非常漫长。
【评:从游戏到说理再到朗读直至寻找词语,环环相扣,最终指向“感受科普文用词准确”这一目标,从中我们能看到设计者的匠心。】
师:相信这回同学们真学明白了。是“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板书:恐龙的一支 漫长的演化)最终飞向了蓝天(板书:箭头,指向课题)。
师:看,我们已经通过阅读文章,解决了这个疑问。(副板书:解疑)
【评: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 体会语言的生动。
师: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作者写得也挺有趣的,你觉得哪个过程最有意思?
生:我觉得恐龙长得越来越像鸟这个过程最有意思了。
生: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像鸵(tuó)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chēng)身体”,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
生:第一种恐龙的后代繁衍(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我觉得这个过程最有意思。
师:这个过程确实有意思,值得我们好好读读。(课件出示)老师和你们对着读,好吗?
师: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生: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师: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生: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师:我没听出小巧呀,再来——
生: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读得更轻巧了)
师: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生: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师:能读得再温顺些吗?
生: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读出温顺可爱了。)
师:读得不错。咱们再读,这一遍男生和女生对读,最好能边读边想画面,有这个本领吗?
(男女生对读。)
师:读着读着,聪明的孩子一定发现什么了吧?
生:我发现它用了排比的写法。
师:怎么看出是排比的?
生:每句话都是有些怎么样有些怎么样。
师:对。因为要写的种类太多了,所以用了“有些……有些……”这样的句式来介绍,这样就清楚了,对吗?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它是对比着写的。
师:从哪几方面来对比的呀?先对比了——
生:(七嘴八舌)怎么行走的、走路的方式。
师:接着对比——
生:身长体重。
生:体形。
师:最后又对比了——
生:脾气。
生:性情。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每句都用了“则”字。
师:这可是个大发现!(点击“则”字变红)可是,老师发现把它去掉句子也是通顺的呀,(课件隐去“则”字)你认为行吗?
(学生默读、思考,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去掉“则”字以后,对比就没那么明显了。
师:老师想为你鼓掌!确实,用了“则”字,对比的效果就更明显了。(点击出现“则”字)
【评:“则”字的作用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发现!在平淡中品出了味道,这需要功力。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对文本的读法,决定着教法。】
师:那么“则”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则”的字义:1.就,便;2.表示对比;3.虽然。)在这里选哪种意思?
生:选第二种,表示对比。
师:怪不得用上它就觉得对比更强烈了。这个字我们平时也常用啊,瞧,你们坐着,老师则——
生:站着。
师:(指一长发女生)她是一个长发小美女,(生笑)(又指一短发男生)他则是——
生:(笑)短发小帅哥。
师:多有趣呀。这样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的恐龙家族,作者就这样描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跟随这段文字做一次穿越时空隧道的奇异之旅,去看看这个庞大家族吧。
(音乐起)
师:(感情诵读,并用手势随机邀请学生接读)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
生: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师:有些恐龙则——(重读“则”字)
生:用四足行走;
师:有些恐龙——
生: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师:有些恐龙则——
生: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师:有些恐龙——
生: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师:有些恐龙则——
生: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音乐延续,伴随出现恐龙庞大家族视频。)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多么神奇的年代。我们刚刚研读的是恐龙演化的第二个过程,其他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下节课我们还可以细细读一读。
【评:整个板块我想用四个字概括:文意兼顾!科普文的阅读教学一不留神就变成了“科学课”。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指导学生读懂段落、理清层次、探究表达方式、训练表达能力、内化语言材料……无一不在做着语文该做的事儿。】
四、总结学法,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解决了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个疑问。可是,还有多少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呀!你们的脑海里一定还有无数个问号,说说吧。
生:除了这支恐龙,其他的恐龙变成什么样了?
生:变成鸟类的这支恐龙,是不是就是恐龙中的翼龙呢?
生:还有什么动物是恐龙演化来的吗?
……
师:你们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真让老师惊讶!这些问题又是我们探寻新知识的起点。
师:同学们,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疑问,而善于思考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板书:新。至此完成副板书:疑问→阅读→解疑→(新)疑问,以环形方式呈现)。要解决这些疑问,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异口同声)阅读。
师:是的,我们可以再次阅读,想办法解疑。这样,你们就会在质疑、阅读、解疑、产生新的疑问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这一环节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又向学生渗透了“学无止境”的观念,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
师: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在下节课通过阅读解决,有的需要我们阅读相关的书籍。老师为你们推荐这几本书。(课件显示关于恐龙书籍的封面。)
生:(兴趣盎然地读着书名,和周围的同学议论着。)
师:课后,带上我们的问题,再次踏上快乐的阅读之旅!
下课。
简单教语文 功夫在诗外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熊婷
在这次 “园丁杯”竞赛之前,我有幸观摩了“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细细品味这些精彩的课例,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小语教学正在去除浮华,回归真实的课堂已然成为小语课堂教学的主流走向——说到底,还是要“简简单单教语文”。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的,而在这看似“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之后,苦下了多少的“诗外功夫”啊!
一、大胆取舍,目标简明。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十分丰富,并且有些复杂;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准确的用词,生动的表达,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可教的东西似乎太多。四十分钟,我们应该教什么?
这是第一课时,字词是不能丢的,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不可少的。剩下的时间一定要抓住重点,集中目标,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益和进步。经过再次深入解读文本,大胆取舍,我把目光聚焦在文章的重点段落——第4自然段,并且明确了研读目的: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和语言的生动。
目标似乎已经明确了,但细想一下又发现,还要取舍。比如说初读环节,因为放不下文中几处有文采的句子,本想放到初读环节来读一读,但这样会削弱学习重难点词语的力度,所以忍痛割爱,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文章中几个专用词汇和难读、难理解的四字词语重点检查。再比如感受语言的生动这一环节,在长长的一段话里只选取了一个句群重点研读,避免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地泛泛而读。
可见,文本解读得细,目标才能提炼得精,我们的课堂也才能简约起来。
二、删繁就简,流程简洁。
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总会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如何独具匠心,如何“出彩”,并为此绞尽脑汁,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在设计开课环节的时候,为了有一个闪亮的开场,我们尝试了看图、读新闻、想象说话等好几种方式,似乎有意无意地在回避着由题质疑这样看似“老套”的设计。但就这篇课文来说,课题就是文章要说明的主要问题,针对课题质疑能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问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这种最简洁的设计在这里恰恰是最有效的。
再比如读写结合的设计,这是当前非常提倡的。但是如果达不到写的实效,就没有必要为了读写而读写了。仿照文中语句,用“有些……有些……则……”这样的句式写话,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太拔高了要求,学生根本写不来,也就大刀阔斧地删了。
“冗繁削尽留清瘦”。经历了这样删繁就简的过程,最后呈现的就是一个非常简洁的教学流程了:揭题质疑,形成期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味语言——总结学法,延伸课外。
三、精心设计,教法简约。
1.学法的指导。
这次全国大赛研讨的主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大赛中的许多课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受此启发,我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科普文章阅读方法的指导,即“质疑→阅读→解疑→新疑问”这样循环往复的阅读模式。在课的尾声,我问同学们如何解决心中产生的新疑问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阅读”,我想,这个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成功的。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常常难以做到精练、准确。针对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我教给学生抓住过渡段落、语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一设计也体现了学法的指导。
2.重点的落实。
在研读“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中体会科普文章的用词准确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试教中发现,每到让学生找文中用得准确的词语时,学生就漫无边际找不到点上了。所以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在学生交流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时,就相机提醒学生关注“大约”“逐渐”等词,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接着,以读句子的方式小结演化过程,相机指导读好这几个词,相信学生能在读中有所感悟;然后,以“一支”“漫长的”这两个词语为范例重点体会,引导学生感受科普文章的用词准确;最后再让学生去发现用得准确的词语,此时,那些准确、严谨的用词便水到渠成地映入了学生的眼帘。
在探究科普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贯穿科普文章用词准确这一特点的教学,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这样的策略实在是简约而又高效的。
3.难点的突破。
第4自然段篇幅长,内容多,要从中理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对学生来说实在有困难。试教中尝试了多种方法,学生还是理不清头绪。
想起于永正老师说过的话:“阅读教学,须是教师先走进文本,然后走出来,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走过的阅读之路。”我回忆自己解读这段话的方法:抓住“第一种恐龙”“数千万年后”“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这些提示性的语句,自然就把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分成了几个阶段。茅塞顿开,何不给学生一个抓手——给出这些关键词——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走过的阅读之路。这样一设计,免去了多少口舌,课堂简约了,难点也迎刃而解!
“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赵志祥语)这“简简单单”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不简单”啊!从深入解读文本,到精心设计教学,其间要付出多少“诗外的功夫”!只有锲而不舍,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从简简单单走向辉煌!
评课:
挖掘教材内涵 讲究教学策略 激活语文课堂
——评熊婷老师执教的《飞向蓝天的恐龙》
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王露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知识性科普文,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熊婷老师执教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简约、朴实、高效。怎样做到这六个字的,我试着做如下分析:
一.解读深入,目标清楚明确。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解读教材,这才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面对一篇较长的科普文,熊老师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呢?透过课堂,我们看到的是老师深入解读文本后绽放的精彩。
学生读科普文章时会遇到一些生字词的障碍。老师在初读环节,选择了两类词语作为检测对象:一类是学科专用词汇,这些词语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解决好才能有利于进一步阅读。另一类是难读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提前拎出来练读,对后面读通课文,理解内容都有帮助。两类词语是老师反复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的难点,而非随意选择的。
研读重点段落,熊老师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理清演化顺序、感悟用词准确、感受演化过程的有趣及写法特点。这三个点的选择依据是:课后习题的要求、科普文体的特点以及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可见,教师的解读不仅仅是对一篇文章的研读,它还包括更宽的范围。
面对整篇课文,老师将教学目标定在弄清课文承载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阅读此类知识性文章的一般方法,因文而练,训练相关的阅读技能。这是老师解读教材时,牢牢定位在文体特点上产生的结果。
二.策略灵活,目标层层落实。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讲究方法和手段,注重策略的有效实用。这堂课的教学方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咏三叹”,将教学目标层层推进,步步落实。
且让我们共同盘点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采取读中发现,读中感受的方式。最值得一提的是对“则”字的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在朗读句段中初步感受到对比的方式,此谓“一咏”。接下来的“三叹”是:出示“则”字在字典中的三种意思供学生选择;借助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则”字进行说话练习,在运用中加深理解;通过朗读,感受强烈的对比。整个过程,学生逐步认识到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另外几处教学策略运用也起到了推进目标落实的作用:如:为了理清内容复杂的第四段的层次,老师给了学生一个抓手——设计填空练习,降低难度,迅速理清脉络,再以形象的箭头图示给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演化过程。再如:帮助学生感受科普文用词的特点,采用了手势判断句子正误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深刻认识到其用词的准确,再回头寻找演化过程中用词准确的范例。
如此这般,方法灵活、实用,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传授学法,目标指向“会学”。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熊老师的课堂教学较好地诠释了“教会学习”的内涵——将方法的传授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这些方法有的是老师刻意教给学生的。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熊老师在学生原已掌握的概括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过渡句,教学生借助这个句子,准确、简练地概括出长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渗透,学生不经意间掌握的。如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老师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通过阅读相关段落,收集整理信息,解决疑问,在解疑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提示学生通过再次阅读解疑……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的同时,体验到一个螺旋上升的阅读过程,自然愿意将这样的阅读方法迁移到今后的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总之,熊老师的这堂课集中教学目标,灵活教学策略,激活了语文课堂,让我们享受到了简约却不简单的语文教学艺术。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自然段教学说课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熊婷
一、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十分丰富,并且有些复杂;同时,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很有特色: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用词准确,表达生动。
二、说目标。
聚焦文章的重点段落——第4自然段,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和语言的生动。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探究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这节课重点探讨“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这个问题。
然后,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四段。认真思考,想想最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怎么样了。
设计这个学习提示,是因为这一段篇幅很长,内容很丰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所以给学生一个理解课文内容的抓手,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
接着,学生默读第四段,借助学习提示理清恐龙演化的过程。全班交流,明确这一演化过程。
(二)体会用词的准确。
首先,出示一句话: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让学生迅速判断对与错,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表述不准确。
然后,出示文中的句子: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科普文章用词准确、严谨的特点。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准确的用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例如:大约、一些、逐渐、慢慢等。
最后小结:是“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飞向了蓝天。
(三)体会语言的生动。
首先,让学生自由谈在这四个演化过程中,对哪个过程最感兴趣。
然后,聚集第二个过程重点研读。
课件出示这段话,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让学生交流读后的发现。
预设:
1. 因为种类多,所以用了“有些……有些……”这样的句式来列举。
2. 对比的写法。从行走方式、体形、性情三方面进行对比,来体现“形态各异”。
3.体会“则”字的表达效果。
通过与去掉“则”字的句子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用了“则”字,对比的效果就更明显了。然后出示“则”字的义项让学生选择,明确“则”字的确有表示对比的意思。接着举两个生活中“则”字的运用实例。
科普说明类文章,一不小心就容易上成常识课,而语文教学要“意文兼顾”。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语句重点研读,旨在让学生认识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的,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