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时间,一张张陌生的面庞转换成不舍得眼神,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是这次示范课的主题,何捷老师是统领全局的“导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何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的学生身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眼神、话语、反应,不是严厉的老师而是耐心的说教,没有一味的批评,有的只是渐渐深入的领悟。
一、亲切问好,淡化距离
“孩子们起床了!”特殊的打招呼方式,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被这种陌生人的亲切叫醒了。“你梦到了什么?”“没睡着,也没睡安稳,在考虑什么?”小孩子在想会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讲课?会怎样讲课?仅仅几句问候语,课堂气氛马上上升了一个温度。这种教学的技巧是上好一节的“开幕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正节课的教学渲染良好的氛围。
二、教写作,开始不明教法
课上前十几分钟,何捷老师没有说选材、没要求,而是随机提问,挑出三位同学说出自己选的动物,发问:你见过这种动物几次?这种动物你了解什么?你和它有很亲密的关系吗?在一次次的质疑和问题中,学生从表面深入明白写自己喜欢的动物,需要准确定位,强调“熟悉”二字,只有自己很熟悉的动物,才能在字里行间写出那份喜欢。
三、渐入佳境,进入正题
渐渐走进写作。介绍了关键词“熟悉”后,学生正确地选题,开始学写作。在此,何老师没有过多的指导,而是在提笔写作之前出示课本中单元了描写动物的段落,个别学生读、全班齐读。在读的过程中不忘纠正四年级读书的问题。《白鹅》一文中“傲慢”概括出白鹅的主要特点。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丰子恺的这段描写结构很明显是总分,启发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将总分这种结构交给学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与传统的教学相反,何老师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必须使用总分,而是启发领悟,更为深刻。
四、两次修改,层层深入
第一次修改,何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特别是之前在选材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让全班同学在听的同时指出来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哪些地方不合适,怎样改正比较好。这样学生在修改自己的文章之余还可以发现其他同学的问题。借此,何老师,纠正了那些选材有问题致使文章写不到最后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选材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修改,“在一起”才有爱。怎样才能看出来你比较喜欢某种动物,因为你想要和它在一起,从而引出“在一起”写人物活动对写好此类文章的重要性。以《白鹅》为例子,学习作者丰子恺写人和动物白鹅的亲密接触,突出对白鹅的喜爱,做到了“语境模型转化”优于“精细化表达”。
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比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五、展示成品,呵护自豪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学生也是如此。小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呵护每一位学生自豪感,何老师向我们做了典范。真正地做到了“成就感”优于掌握句式与修辞。
预写、起草、修改、校对、发表。整个写作的流程在本节课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全程陪同,教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学会写作。
示范榜样学精神,实践效仿做教育。何捷老师给我也上了一节很深刻的写作教学课,在以后的写作教学中,我也尝试何捷老师的构思框架,陪同学生。例文学习、构思讲清、起草提示、范文展示、评价切中,在每个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动态,将教材中的精选文章作为案例,解析之余引导启发学生突破写作难点。教与学是不断摸索的过程,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出去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服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