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无比重要。但是,孩子们跟随都怯于回答和提问,课堂变的悄静无声,这不是好事儿,迫切需要改变。通过一周的学习与反思,总结出了以下的方法。
给学生的知识必须跳一跳能让学生吃到。在讲授《荷花》的课堂上,我多次让三年级学生对需要掌握的汉字进行书空,其实这些知识在学生一二年级时已经掌握,所以孩子们吃了以前吃剩下的知识,便觉得无聊,读生字词时便无力不想开口。倘若我仅仅强调孩子们不会的知识,让他们在我的指引下达成目标,学生的兴趣或许会很浓郁,为吃”到了知识感到荣耀。
给学生开口的方向。“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说的?”这样一个问题过于宽泛,学生可能想说的有很多,却又不知从何开口;可能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说;可能自己在心中就为自己想说的内容打了个大叉。倘若将问题问的更清晰,可能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周末所听的一节公开课中,老师讲解《昆虫备忘录》时用了“你发现了花大娘的什么秘密”来作为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既给了学生寻找的空间,也定了回答问题的方向。
多种范例鼓励开口。《古诗三首》和《燕子》课堂上,学生不知道要问什么问题,我告诉学生:“孩子们,在课堂上,你们就是老师,老师平常问什么问题,你们就可以模仿老师问同学一些问题,比如: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什么?你觉得XX词语什么意思?既可以问出你不知道的内容让大家帮你解答,也可以来考考大家,把你知道的内容化作一个问题让同学回答,更可以告诉大家,我觉得哪一段或者哪一句话非常优美,请大家跟我读一读。”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在《荷花》的课堂上变成会分享的孩子了。
课下打好基础。这个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下做充足的预习,保证课堂上能够有内容去回答,才不至于不敢开口。二是教师要备足够好的课,不能打无准备之仗,用多样的问题设计及时间的处理来让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