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进课堂之学情分析单
姓名 | 贺雪姣 | 学段 | 小学语文 | 教材(版本) | 部编版 |
学科 | 语文 | 章/单元 | 第四单元 | 课题名称 | 记金华的双龙洞 |
学科核心素养 |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以下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构成清单。 语言理解能力方面: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方面: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方面: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
学情分析 | |||||
教材 分析 | 教材分析 本次课型是第二课时新授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本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重点要求学生把握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目的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心理 易犯错误及成因: 1、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游记文章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的游览顺序有一定的难度。 2、双龙洞离我们比较远,班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对作者如何从外洞--孔隙--内动的空间想象不足,加大了对孔隙特点的学习。 3、本文双线条描写,大多数无法找到隐藏的小溪的流向描写顺序。 突破方法: 首先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 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导游图。然后抓住重点段落“由外洞进入内洞”,通过词句品析、演示、复述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最后揣摩、体会文章内容,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同时注意本课生字的学习。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更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像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不太妥当,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1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 ||||
学生 分析 | 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再通过演示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朗读方面,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对双龙洞产生极大兴趣,才有可能朗读出感情,体会作者情感。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1、从习作心理方面来剖析,小学四年级的儿童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依然保持着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所以,本单元的作文教学应从学生身边最为常见但又不为重视的现象入手,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从习作习惯方面来概括,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3、从习作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四年级学生正处在辨证思维萌芽期,学生辨证分析能力不够完善,概括水平较低。因此,本单元的作文教学,要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练习,自主地述说,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4、从习作技巧方面来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观察的重要,已经完成了作文起步练习,能够独立地写一篇小文章。但是写作技巧尚不成熟,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生活细节的技巧等尚不熟练。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课文的教学,设计一些小练笔活动。比如观察一次人物对话,写一个片段,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变化;再如亲身做一件以诚待人的事情,指导学生注意描述生活的细节等等。 5、从习作评价的方面来观察,四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对于一些优秀的作文片段,往往只是知道很好,但不明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教学中应该抓住作文的亮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使小学生明白细节描写的妙处,明白描写人物的方式方法。 写法的学习要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体会到把一种事物的特点写进去的写作方法,并能仿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