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刘丽晓老师非常有幸在君召乡中心小学听到张要娟老师和上海交大附小的徐慧老师上的同课异构《慈母情深》,听课之后,真的是收益颇丰。接下来我简单地把两位老师的课堂流程做简单介绍
张老师:
第一环节:借《游子吟》里的诗句,提问学生“你的母亲爱你吗?”以此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第二环节: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可能孩子们提前预习了课文,老师就在黑板上直接出示一段话: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来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 攥 )着钱跑了出去。”首先让孩子们以填空的形式总结全文的内容。
然后以“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为切入点,理出学习线索。很自然地就过度到第四个环节
第四环节: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感悟母亲的辛劳以及母亲对我的爱,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写感受。
徐慧老师:
第一环节:借梁晓声《母亲》里的一段话,让孩子们了解时代背景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第二环节: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又锻炼了孩子们的总结能力。
第三环节:然后以母亲( )挣钱为切入点,找出学习线索。
第四环节: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感悟母亲的辛劳以及母亲对我的爱,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写感受。
过程我就不在一一介绍了,我就对刘丽晓老师的发言做一些补充吧。其实也是听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和要学习的地方。
一、首先是阅读,大家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许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正是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她没有说很刻意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但是一节课下来,不知不觉你会发现孩子们已经读了三四遍书了,比如,在学习重点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句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一连写到三次“我的母亲”,并且每次都把“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老师同时在黑板上出示另外一句话: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孩子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师生配合读、男生女生读,这样学生自然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就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
二、徐老师非常善于解读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比如说还是上面这个句子,里面有一个词“褐色”可能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词在文中并不是重要的,但是徐老师就能发现这个细节,还有就是龟裂一词,通过展示图片两张龟裂的手让学生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辛、伟大。徐老师说这叫特写,这句话叫慢镜头。解释震耳欲聋这个词的时候,徐老师不是让学生直接说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读我和看门老头的对话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这些对话在这个时候读也显得很合适。让学生抓住字眼、词眼,反复推敲,体会慈母的深情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三、语言训练很到位,一节课设计了四个语言训练,“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我平时上课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讲完课了再拓展再写,但是听了徐老师的课,我才深深地知道,语言训练应该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说“读”是积累,那么“写”就是运用。我们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说根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仿写句子,让孩子们也走进文本,经过提醒,孩子们真的说的特别棒,有学生就说出来,头发更凌乱了,我的母亲,皱纹更加明显了,我的母亲。让学生在写中深化,我们要是每节课都涉及这样的一些语言训练,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头疼了。还有徐老师在讲到结尾的时候说天下母亲都和这位母亲一样,很自然地过度到另外一个小练笔,说说自己的母亲:我有( )的妈妈,孩子们由作者文字中的母亲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母亲,那种劳累啊,那种慈爱啊都是相同的。
虽然这两位老师的切入点不同,但是最后都回归到了慈母情深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