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下《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边思边教,边教边思一直是我的工作状态。要问我最大这次执教《母亲的恩情》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心中目标清,时刻想学生,课堂方从容。现结合备课、上课的具体过程,做一综合梳理。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环节
结合文包诗类课文的特点,根据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讲述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具体课文情境,以及诗人孟郊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情感,根据教材安排三幅插图并逐一对应课文三个小节的内容。基于此,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段的识字写字和阅读的相关要求,我定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规范、端正地书写;2.有感情地读好课文;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母爱、不忘母恩。教学过程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认准生字、读通课文、读好古诗,随文学习5个生字;第二课时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随文学习5个生字。
结合要做课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范读、引读、个人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包诗”。
2.通过观察比较、自主识记、全班交流等方法,结合以往学习经验,学会本课“恩”“针”“寸”“迟”“永”等5个生字,并准确认读 15个生字,。
3.通过教师引导、资料补充、读书感悟和交流学习,走进故事情境,能够说出《游子吟》的诗意。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确定为: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质疑课题;初读课文,认读字词,扫除障碍;朗读检测,读通课文,理出古诗。
其次,从倾听入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愈来愈发现,因为有了倾听学生发言的心态,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基本是轻松自在。如最初的“恩”字教学,在学生识记准确字形、观察提醒书写之后,我顺势总结:对呀!心放大。因为心在,所以感恩。所以“恩”字,上面一个“因”,下面一个“心”。
第一课时,说起来上得也轻松,听准字音、读通课文,说来不难,但要怎样一步步的落实下来,着实是需要思考,但更多的是,根据课堂状态所要临时调整的。鉴于孩子们举手踊跃的状态,所以,在检查课文朗读环节,我的要求是“觉得读得最不流利的那小节,好好练练,读给大家听。”用我的语言,引导学生将时间花在难读的地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的教学,是我少有的不经过任何试讲就直接讲的课,但从授课效果看,课堂节奏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细细想来,有如下几点思想的转变:
1. 课堂目标明确,清晰每个环节的意图,是上好一节课最关键的因素。一节常态课,即使试课,大多也是因为目标不够清晰的缘故。
2. 注重倾听学生,真正与学生对话,是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键所在,借用《静悄悄的革命》中的一句话,就是“教师要准确地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
    课堂,一直是我的一片天。备课,应该是一辈子的事儿,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加上课前的用心构思,精巧设计,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共鸣。教学相长,学习永远在路上。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