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内容分析
这首诗是鲁迅逝世13周年时,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整首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两种“有的人”,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其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迥异的观点。第2至4节是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5至7节是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痛恨压迫者,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根据第一部分表达的感受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通篇采用对比是本诗的主要特色。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基于对前几篇课文和补充资料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鲁迅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前,可以布置学生结合“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充分准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适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形象。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教学时应把握诗歌教学的特点,重视朗读,将朗读和学生的自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教学目标
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重点
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提供了A、B两个教案。A案侧重于通过朗读、比较发现两种人的区别,在朗读中感受鲁迅的形象。B案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感受鲁迅的形象。
A案按照“自读知大意——品读悟区别——朗读赞精神”的思路进行教学。在对比朗读中发现诗节之间各有关联的写作特色,再通过打破诗节顺序的朗读理解两种人的区别。同时,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并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形象。
B案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按照“回顾课文交流鲁迅形象——对比发现再识鲁迅形象——阅读资料丰满鲁迅形象”的思路进行教学,拓展阅读鲁迅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纪念鲁迅的作品,丰满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自读知大意
1.导入:“鲁迅逝世9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下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逝世13周年时,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学生自读诗歌。
3.检查朗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4.同桌合作,分工读诗,说说分工的理由。
5.同桌朗读,交流理由。教师相机点拨:“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设计意图】在自读中掌握诗歌大意。借助同桌分工读诗,使学生感悟“有的人”其实指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二)品读悟区别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从每节诗歌描写的内容,所要表达的爱憎情感等角度去引发学生思考。
2.交流反馈
预设
◇每一节都写到两种人
◇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
◇诗中小节之间的内容是相对应的:第2节和第5节;第3节和第6节;第4节和第7节
3.对比朗读对应的两节,感受两种人的区别。
(1)学习第2节和第5节
①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
竖着读(读完第2节再读第5节)
横着读(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
②学生说说两种人的区别。
(2)分组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3节与第6节,第4节与第7节
(3)补充资料,感受鲁迅形象
①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和补充材料,感受鲁迅形象,完成表格。
材料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材料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臧克家在诗中写“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把鲁迅比作野草,为了革命,甘愿献出他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材料3: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臧克家所述《有的人》的产生过程(节选)
材料4: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评价鲁迅
材料5: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叶圣陶评价鲁迅
②完成表格
③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人民憎恶他;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人民爱戴他。”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两种人的不同之处,学习诗歌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材料的补充阅读,结合学过的课文,再次深入感受鲁迅的形象。
4.学习第一节。
(1)学生齐读。
(2)学生交流两个“活”与“死”的不同含义。教师相机指导:第一处指人活着,但是精神死了;第二处指人死了,但是精神永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虽死犹生?仅仅是鲁迅吗?(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5.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臧克家还这样评价鲁迅:‘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三)朗读赞精神
1.配乐朗读。
2.读名言总结。
(1)学生读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总结:“鲁迅先生关爱劳动人民,与反动派不懈地进行斗争。他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虽然他离开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3.再读诗歌。
【板书设计】
(一)回顾课文,交流鲁迅形象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学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你对鲁迅有了哪些了解?
2.自读“阅读提示”。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交流鲁迅形象,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学习,使鲁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
(二)对比发现,再识鲁迅形象
1.初读诗歌。
2.发现对比。
(1)提示:这首诗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是——(有的人)。算上题目,一共出现了9次。同样的“有的人”,诗人指的是同一类人吗?(两类人)
(2)学生读课文第1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3)小结:第1小节是课文的总领。有的人身体活着,精神早已死亡;有的人身体虽死,精神却永垂不朽。诗人将两类截然不同的人进行了对比,写出了这首诗。
3.细读对比。
(1)学生默读课文第2—4小节,思考:诗人举了哪些例子作对比?用“ ”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资料帮助理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野草》题辞
(3)读出两类人结局的对比:男女生合作读课文第5—7小节,感受两类人结局的对比。
(4)引导发现5、6、7小节和2、3、4小节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5)小结:诗人通过对比,赞扬了像鲁迅一样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类人。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读通诗歌,读懂诗歌,方能读出感情。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两类人形象和结局的强烈对比,在对比中凸显鲁迅的人物形象。
(三)拓展阅读材料,丰满鲁迅形象
1.拓展阅读,多角度了解鲁迅。
(1)过渡:诗人臧克家并没有见过鲁迅,却对他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鲁迅,认识鲁迅。
(2)出示阿累的《一面》,学生快速浏览,说说浏览后的感受。
(3)默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
(2)交流: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结感受,朗读提升。
(1)小结:这个单元,读了鲁迅自己的话,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为了后代能更好地活而愿意住黑暗的闸门,牺牲自己的人。读了阿累写鲁迅的文章,我们知道鲁迅是个为他人着想,即使去世了还留在人民心中的人。
(2)全班配乐朗诵课文《有的人》。
【设计意图】学完本单元课文,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鲁迅,为学生打开一扇读书之窗。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一面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
(jiào)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②。《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上赫
(hè)然印着“鲁迅译(yì)”三个字,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ào)悔自己的莽(mǎng)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niǎn)着那张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suō)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③。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zēng)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
(nüè)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作者阿累。②《毁灭》: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鲁迅在1931年将他译成中文。③铁流:《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内山书店代售的是曹靖华的译本,所以下文说“是曹先生的书”。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
鲁迅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鲁迅 19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