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感受颐和园的美。我采用逐段学习的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分成273间”体会长廊“长”的特点,并让学生知道作者除了用文字描述,还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长廊的美,并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颐和园的美。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第二学段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基于这一要求,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一些词句中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从“耸立”中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在体会写昆明湖 “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静。通过指名读、教师引读、留白读,使学生在感悟昆明湖的美丽的同时,达到熟读成诵。在讲十七孔桥的时候,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姿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引导学生按照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朗读体会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分析很到位,学生读得也很不错。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了解移步换景法。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先总写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又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最后又总写颐和园美景说不尽,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再回顾游览路线,引导学生抓住 “进了、绕过、来到、登上、下来”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了解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拓展延伸的练笔引路。
不足之处:本节课在课堂节奏上与上节课相比加快了很多,但学生读书不够充分,感情朗读指导也不到位;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显得有点面面俱到;教师按照游览的顺序引导学生逐段学习课文,一直不舍得放手,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得不到体现;上课时,教师时时刻刻想着教学环节,肢体语言和文本不和谐,没有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几”,能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产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产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测预习,导入新课。
1、教师导学:颐和园在什么地方?通过预习课文,你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教师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重点强调读准“耸、柱、栽、狮”,分清这几个字的平翘舌音。
3、学生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正音。
二、初读课文,分清条理。
1、学生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并说说分层次的理由。
2、师生交流。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3、学生讨论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大、美。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具体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再读课文,学习词语。
1、教师指导学生分段朗读。
2、教师提出词语,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并选一些词语说一句话。
如:葱绿、隐隐约约、远眺、金碧辉煌、姿态不一。
四、课堂小结,回归整体。
1、完成填空。
本文是按( )的结构来布局谋篇的。在第2~5自然段中,作者分别介绍了( )、( )、( )等景物的特点,开头和结尾又( ),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2、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感知了《颐和园》这篇课文,学习了字词,弄清了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下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在颐和园。
二、细读文本,感受美景。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700多米”“273间”这两个数据感受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来比较,增强感性认识。)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理解“横槛”,这是长廊的画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理解“神清气爽”,这是长廊两旁的环境美。)
4、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5、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有关长廊的资料。
6、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是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进行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可以看见昆明湖,以及游船、画舫。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A、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B、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②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③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昆明湖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游览的?
2、作者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处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四、积累运用。
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抓住特点来描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颐和园》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题:颐和园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朱堤 雕 狮态。
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感受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进一步体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重难点: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测。
1、看拼音写字词。
dà diàn cháng láng fó x iāng gé zhù zi
( ) ( )( ) ( )
2、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二、导学释疑。
1.默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观察课文插图,想想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
2、课堂检测。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 ,绿得像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 。昆明湖的特点是 。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2)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 ;桥栏杆上有 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 。这么多的狮子 ,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 。
3、组内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给大家听,感悟颐和园景色之美。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默读全文,找出作者描写不同地点景物的句子,体会描写方法的不同。
2、导学释疑,。
(1)长廊的景色:先写长廊的“长”,然后是横槛上五彩的画,最后写长廊两旁美丽的风景。
(2)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前向下、向前、向东远看到的美景。
(3)昆明湖的景色: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文的条理。)
3、总结游记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丰富积累。
1、背诵一段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同桌互背互评。
2、写字指导。朱 堤
雕 狮 态
3、学生当堂书写。
五、布置作业。
1、去公园(嵩阳公园、大禹园、武林园等)游览一番,模仿《颐和园》的写作方法也写一篇小游记。
2、把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介绍给家人或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