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老师下学期听课评课汇总


评丁基红《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过程中,丁老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尤其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抓住“100多斤”“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等值得推敲的重点词语,运用多种手段,例如:比较、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但理解词语的意思,更透过词语充分感受到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也体会着作为儿子此时的难过与愧疚之情。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地落实。
评陈新宇《石灰吟》
《石灰吟》是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陈老师古诗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陈老师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评孙雅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在教学中,孙老师先出示有关宋庆龄的图片和生平事迹,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其次抓“舍不得”,悟“可贵”,再次指导学生抓“瞻仰”,悟“神似”,抓“留影”,悟“怀念”,让学生把樟树的可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可贵精神联系在一起,明白这篇课文表面上写树,实际上在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法就是借物喻人。接着,再次出示一些此种写法的课文,使学生加深对“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认识。
评陈睿《小猴子下山》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陈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听一听、找一找,找出动作词,再通过以动作示词义,最后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自己得出了答案。直至后面的词语搭配,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情不自禁比划出来的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评徐静《大象的耳朵》
在教学过程中,徐老师通过解读文本,结合课程标准并结合二年级学生知识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利用大象过河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复习生字,并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生生交先、师生交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抓重定句理准课文内容,让学生画出大象说的语,从而感知大象想法改变的过程; 也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句子的意思,从而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
听徐静老师《大象的耳朵》
徐静老师的课堂调控运用自如!整节课“热”而不“闹”。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思考、乐于回答问题,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大象的心理变化,张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比如: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大象“我生来就是这样”的不以为然;通过体验式朗读,品词析句,想象补白大象和小动物们的对话,体验大象的心理变化,连大象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又采用了对比朗读,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竖起耳朵后的痛苦”和“最后还是耷拉着的幸福”。最后孩子们水到渠成地悟出一个道理:“别人是别人,我是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充分体现了我校“乐学”的教学理念,学生们在“乐”中“悟”,在“悟”中“学”,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节课下来,学生们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不仅朗读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增强了。
  
听陈新宇老师《石灰吟》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陈新宇老师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从“吟”感受诗情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老师问孩子们:”石灰说了这么多勇士般的豪言壮语,他的心里又会怎么对自己说呢?”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一、二句诗时,紧紧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从而深切的感受石灰的高尚品质。
教师对文本研读较深,教学设计匠心独运,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阅读。能够以诗带诗,补充资料,设计情境诵读,一步步渲染打动学生内心,使人物形象逐步丰满,鲜明起来,扣响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们从内心里迸发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心声。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中,于谦的高大形象,崇高气节在学生心里扎下深深地根。

评孙雅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就是立足课文教学实现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孙老师的教学设计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课堂伊始读课题,不同的读法所强调的意思不同,所进行的就是语感训练;在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时,让学生先将文字转换为形象,再说说枝干及树叶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用“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表达的过程就是对樟树赞美的过程;在教学樟树“品质高贵”时,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加深了对“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深刻内涵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进行简要讲述,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又使学生对宋庆龄的认识得以深化,从而较好地理解了“人与树”的相似之处。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樟树以及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


丁基红老师《第一次抱母亲》
丁基红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我深深地被文中那“悠悠慈母爱,深深赤子情”所感动。教学的全过程紧扣“难过”和“内疚”二词展开,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让学生知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巨大压力。   
一次又一次的难过,是“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越来越深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越来越深刻的呈现。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有了由浅入深的不同感受,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撞击,更深刻体验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正是有了这样深层次的体验,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最后的表达中喷薄而出,因为已经调动了他们的情感储备,打开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快乐、感动,毫无保留。        
我觉得处理此类情感型课文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让学生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既能深入文本,充分挖掘语言文字里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又能跳出文本,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储备,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之间打开一座心灵之门。


评陈睿《小猴子下山》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本文段落结构相同,句式不断重复,每一段都有两句话组成。陈老师指导学生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朗读,做到平实自然。重点指导第二句,可以借助“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样形式的词语,读出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体会角色心情。最后一段抓住重点词语“只好”,引导学生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失落、后悔的心情。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