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1.师: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
板书的时候教师一边写一边说需要注意的字,板书完之后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2.师:大家一起说一说课文之中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了
学生回答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三颗松树画出来
3. 师:文中分别用哪些词去描写这些奇的词语呢
4. 师:这三颗松树奇特之处的句子有哪些,找学生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5. 解释“遒劲”的意思,有力的读出这个词语所在的这句话。“饱经风霜”在字典的解释一共有四种,让学生选择一种,并解释松树都经历了什么(学生想象)
6. 老师出示的另一句话,从哪里看出奇在哪里了
7.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迎客松”放在了哪里,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呢?
8. “送客松”奇特在那里呢?
9. 为什么作者先写“迎,陪,送”这个顺序呢
10. 自己在用一两句描写松树
板书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教学评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展示了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课后练习的重点,所以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主要通过第二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感悟“奇”,当介绍“奇”,从课本中提到的三大名松之“奇”说到没有详细介绍的其他松树。在此过程中同时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采用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学的方式来进行。“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这一问,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重点在第二问:“这些奇松“奇”在哪儿?圈画出相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实,让同学们练习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指出过哪些词语需要读好,还说明了原因,当时举手的人非常多,说的内容也有很多,虽然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就把三棵松树的奇特之处都回答得很完整了。可是,举手的同学并不多,可能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的同学紧张,没敢举手。
在“争当小导游”的环节中,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我注意到一开始,学生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在背,就在个别指导时提醒他们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话,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导游,描述的时候也不必照着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松树的奇特之处讲出来就可以了。首先让一个经过个别指导的学生来回答,他能加上自己的话:“大家好,我是黄山的导游……”说明刚刚的指导对他是有效的。回答完毕,老师及时进行了评价,尤其表扬了他能够用自己话进行描述。然后,又请了几个没有经过个别指导的同学,他们都能够学着刚刚的同学加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这样,对前一位同学的评价信息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起了作用,达到了效果。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给游客们介绍黄山的代表。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奇松,又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想象,给大家介绍黄山的其他松树。在学生介绍的时候,针对他们的回答都分别给予了评价,学生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评价信息,回答得一个比一个精彩,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讲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