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在月夜里相聚,对世界充满好奇。“细看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引发大家的争论,水门汀上的竹影,好像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孩子新一轮的热情。孩子们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对于这篇课文,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领会课文里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为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我用丰子恺先生的两幅漫画《取苹果》《脚踏车》导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说出自己对两幅漫画的感受,接着学生就说到漫画中两个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体现孩子的智慧,更体现孩子的童真童趣,然后就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竹影》的学习。
在感知课文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快速诵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在概括课文内容时,我给学生作了点拨,用“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这种句式回答。
在“品味语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最美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提示: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评注)
学生们找了不少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且能尝试着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虽然说得不是很全面,但是和以前相比有进步。
为了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投影显示:华明难为情似的站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这个语句中的“藏”能换成“放”吗?为什么?这里是为了让学生揣摩华明当时的心理,做错了事,怕大人责备,符合孩子的天性。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说不可以换,如果换成“放”,就不能体现出华明当时害怕的心理;也不符合华明是孩子的年龄特征。当然,回答这个问题的女生是班级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部分学生可能不能正确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接下来是研读思考,领会游戏中的艺术,使学生对于中国画与西洋画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进入拓展环节,回顾童年时的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并且把自己的发现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小组合作讨论,派代表在班级交流。通过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部分学生能说出童年难忘的游戏,但是不能将游戏和艺术联系起来,所以课堂有点沉闷,陷入僵局。课后,我一直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茅塞顿开。这个问题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如果我降低难度,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说出和“竹子” 有关的词语,并理解运用,课堂反应将截然不同。
在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将生本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呢?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学情,因材施教。因为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教育目标。脱离学情的教学,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知识结构和个体差异等,对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基础的学生,就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