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内容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主题下的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展现了伯牙、子期志趣相投、心心相念的真挚情谊,是经久不衰的“知音”经典。《书戴嵩画牛》以故事的形式,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向我们讲述了杜处士和牧童对这幅画的不同反应,刻画了这两个鲜明的形象,并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伯牙鼓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锺子期不仅知“音”,更懂其“志”。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无足”一词充分表达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文章用墨极简,但很有画面感。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第二自然段先叙述杜处士和牧童的对话,然后引用古人的“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强调了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兼顾文言文的特征以及课后练习的要求进行总体思考,重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而且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利用插图理解文言文,对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甚至猜测字词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学生对文言文毕竟接触较少,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上缺乏经验,在断句、古今异义和典故积累方面也比较薄弱。六年级的学生也已经具备了通过想象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能力,所以在疏通字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他们是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
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能力提升点就是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升梳理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并能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艺术之美。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教学重点
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等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
3.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教学过程】
(一)疏通字词,梳理脉络
1.学生齐读课题,引导理解“鼓”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看注释 看插图)
3.出示学习要求:
4. 交流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随机正音“哉、巍、少、汤”。
(2)出示句子,练习断句。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生再次修改断句,练习读,指名读,师随机指导。
(4)指导书写“哉”和“巍”。
“哉”半包围结构,注意左下的“口”,“巍”指山体高大,山字头可稍宽。
(5)有节奏地齐读课文。
5. 梳理脉络。
(1)出示图式,简介 伯牙、锺子期的身份、时代。
(2)出示要求:朗读课文,提取关键词,完成图示。
(3)交流反馈,随机点拨。
①用原文句子说一说子期的“知之”。
②子期所知为何物?(伯牙的想法,指导理解“志”的意思。)
③补充资料,理解“破琴绝弦”
(4)小结:除了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典故也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古文。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原有的文言基础,在充足的时间里自主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不仅能有层次地将课文读正确,读出节奏,也能利用支架梳理内容,为后面的阅读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想象画面,读好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兮若流水。”
(1)指名生读,引导想象画面: 听着这样的琴声,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浩荡的流水……)
(2)引导学生感受子期了解伯牙之志,重点指导读好“善哉乎鼓琴”。
2.指导朗读,背诵积累。
(1)师生对读,读出“若太山”的气势和“若流水”的急促。
(2)分角色朗读,随机指导。
(3)配乐尝试背诵。
3.小结:通过想象画面,我们能更好体会伯牙的琴声之妙。(板书:想画面)
【设计意图】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浸润语言,深入体会文言语言并进行积累。
(三)联系诗句,体会情谊
1.体会“得知音之喜”。
(1)过渡:不管伯牙的琴声表达了什么,子期都能听出来,此可谓“知音”。(板书:知音)
(2)拓展诗句,升华主题:
高山流水遇知音。——《列子·汤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居。——王勃
(3)引导学生感受伯牙得知音之喜,有感情地朗读。
2.感受“失知音之悲” 。
(1)教师引读,并出示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引导学生说句子意思。
(3)思辨: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联系课后“资料袋”和诗句说说看法。
(4)反馈交流。
3.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位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没有了意义。
4.配乐背诵全文。
5.总结:后来,《高山流水》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设计意图】材料的适时切入,盘活学生语言,深化对“知音”的理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提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轴、曝、锦、矣”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发想象,解题导入
1.比较引入。
(1)出示有题跋和无题跋的《斗牛图》,引导学生比较。
(2)过渡:写在书籍、碑贴、字画前面的文字叫“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合起来称“题跋”。《斗牛图》的题跋是苏轼所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文就是苏轼为这幅图所做的题跋。
2.板书课题,读准节奏。
①交流“书”的意思:书写、记录
②引导学生根据停顿,读好课题:书/戴嵩画牛。
【设计意图】以图的比较、题跋的了解作为切入口引入,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1)指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多音字“处、好、数、曝”。
(2)理解“曝书画”。
①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理解“曝书画”。
②了解曝书习俗。
③书写“曝”。
(3)梳理内容。
①出示图示,根据注释理解“蜀”和“处士”的意思。
②朗读课文,同桌合作口头填写图示。
(4)交流反馈。
◇好书画:有戴嵩《牛》一轴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①给“轴”选择正确的义项。
A.圆柱形的器物,可往上卷或绕上东西。
B.量词。
②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一轴”。
③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锦囊玉轴”,关注“锦”和“轴”的特殊用法,并书写“轴、锦”。
④引导学生尝试读出节奏: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抚掌大笑: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股”。
②引导学生连词成句地理解“尾搐入两股之间”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④引导理解“矣”放在句末表示语气,并书写“矣”。
◇笑而然之:联系注解理解“然之”。
3.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读文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利用多种方式的读层层推进,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同时,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大致意思。
(三)合理想象,趣讲故事
1.整理内容,初步讲故事。
(1)引导:谁能简单讲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评价:情节是否完整。
2.利用想象,具体讲故事。
(1)过渡:除了情节要完整,如果想把故事讲生动,吸引人,还要讲出什么?——讲清楚人物的一举一动,语言动作。
(2)聚焦句子,对比态度。
①过渡:对戴嵩的《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②自主学习:读课文,用“—”和“~~”画出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态度的句子,并用词语概括。
(3)交流反馈。
◇杜处士
①学生交流句子: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喜欢。
③学生想象说话,理解“常以自随”。
杜处士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经常将此画带在身边。吃饭时( ),睡觉时( ),甚至出门时( )。
④小结:刚刚我们紧扣“常以自随”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体会到了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喜爱。(板书:合理想象)
◇小牧童
①学生交流句子: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②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至极。
③追问:小儿,你如此拊掌大笑,是为何故?
④学生做“拊掌大笑”的动作读。
(4)聚焦“笑”,对比不同。
①过渡:小儿“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处士会怎么说呢?
处士笑而然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感情地朗读。
3.展开想象,选角说故事
(1)学习活动:选角色讲故事。
①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
(2)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有层次的讲故事。从简单讲,到利用想象具体讲,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讲具体,并再次选择角色创造性地讲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联读拓展,明晰事理
1.朗读句子,明晰事理。
(1)学生读句子: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指名理解“奴、婢”在这里具体指什么人。
(3)理解耕田和织布为什么要问农夫和侍女?
2.联读拓展,深化事理。
(1)这里还有一篇苏轼写的题跋,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书黄筌画雀》)
(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正确、读流利。
(3)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4)苏轼要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君子应该认真地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3.小结:确实如此,想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4.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联读,鼓励学生挑战同类型的文章,有利于类似“借事说理”类文言文学习的迁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