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文本解读


备课参考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文本解读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集里平水桥小学 刘 艳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朝苏轼描写杭州西湖的佳作。是作者任杭州通判时和友人乘船游览西湖,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美景,面对湖中变幻的美景即兴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只有我们读者将作者置身于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结合时代背景来了解作者和文本,才能更有助于我们来理解佳作的文本。

一、解读作者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出身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但苏轼的一生又是荣辱不定、政治风波迭起的坎坷仕途。他历经磨难而依然笑对人生。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诗、词、散文皆有很高的成就,一生创作颇丰。苏轼一生热爱大自然,喜欢登山临水览奇观妙景,山水景物诗的创作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

二、解读文本

我们从诗的标题来看,《饮湖上初晴后雨》点出了作者出游的时间、地点以及天气的变化情况。“饮湖上”点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游时喝酒的情景,“初晴后雨”指的是天气的变化情况,刚开始时晴,接着又下雨,从这里也反映是初夏季节。标题精炼而简洁。

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写景状物的七言绝句。诗的头两句写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第一句描绘灿烂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灵动的样子,就好像水要溢出来了,仿佛水是活的,阳光与水面有着亲切的絮语,轻轻地,微笑着,如友人,若知音,水乳交融。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绿的柳枝倒映在水中,微风吹来,碧波荡漾,银光闪闪。再望远处,堤岸山色交相辉映,千姿百态。第二句是写山在雨中呈现出的缥缈与多姿。细雨蒙蒙下的西湖如同穿上了一件薄薄的纱衣,山掩映在其中,朦胧而神秘。接着一个“亦”字让我们感到即使是雨天,西湖同样具有美,不同于晴天的那种美。天气变化,艳阳消失不见,雨水蔓延了整个西湖,雨后的西湖山色朦胧,远远望去,在雨雾笼罩下的山影忽明忽暗,飘渺不定,让人对大自然的神奇叹为观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诗,宛若两幅风景画,一幅是水彩,一幅是淡墨,互相映衬,把西湖水光山色、晴雨变幻的美,表现得那么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空灵迷人。让我们读完之后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如果前两句是诗人实写西湖的美,那么后两句就是诗人的想象。诗的三、四句转入抒情议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的第三句中的“西子”,就是古代越国的美女西施。知识渊博的“大家”苏轼,引经据典总是信手拈来,而又浑然天成。诗人在这里把大自然美丽的山水风景比做人间的美女,比喻十分贴切、新颖,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都知道西施很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没有人见过她,所以她的那种美没有具体的参照物,对于这种美,我们有无尽的美好的想象空间,我们会把头脑中最漂亮、最完美的形象加于她身上。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间接的让西湖之美也具备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诗的最后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总相宜”是“都合适”的意思。诗人巧妙地将西湖的晴天和雨天比喻成西施的浓妆和淡妆。西施不管淡妆也好,浓抹也好,总是恰到好处,惹人怜爱,而西湖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都会令人迷醉。这个奇妙的比喻融情入景,贴切地比拟出了湖山的风采神韵同时也赋予了西湖极美的生命灵气。
三、自我解读

多次诵读文本,便让我想起自己五年前去到西湖游览的情景,那时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杨柳依依的西湖,花红柳绿的西湖,风景真是让人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让我感觉如同走进了画卷。烟花三月下江南,从多少文人墨客笔下的文字里 走入这春风拂面的西湖,不用说苏堤春晓的烂漫,也不说花港观鱼的欢欣,也不用说柳浪观莺的悦耳,更不用说雷锋夕照的娴静……置身其中,让人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泛舟西湖,听导游介绍,西湖也是人工湖,那么西湖和江南独特气候的结合,让人们在阳光普照的天气抑或在阴雨蒙蒙时驻足流连,忘却归途。导游还说,狭长唯美的苏堤也是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在兴修西湖水利有功而取名的。从这里也看出苏轼与西湖是很有渊源的。

其实西湖的美也美在神话传说,美在白娘子和许仙那段缠绵动人的人蛇异恋。

美景和传说结合,使西湖的美得更富有内涵。

多年来,免收门票的西湖一直伸开她热情的怀抱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游览。但在今年国庆期间我们看到一则新闻中提到,多名志愿者在西湖捡到7000多只烟头拼成了“无烟西湖”四个大字,让人触目惊心!西湖的美更需要我们精心地去呵护,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湖的美永远“保鲜”!世代传承。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