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听了六节新上岗教师的课,为老师们的用心而感动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到底该怎样做?是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还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呢?之所以出现走过场或者完不成任务的现象,很多程度上与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对于课程标准关于本学段的要求不清楚,加上教学经验不足、课堂掌控能力欠缺,对于学生的回答做不到有针对性、提升性的评价,导致在一节课上老师显得很匆忙,也不能很好地关注到大多数孩子,只有几个孩子在那儿撑着场子(随时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一节课《明天要远足》,这首儿童诗饱含着童真,凝练、传神,把儿童独有的内心活动和情绪活泼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感叹词“唉”让我们读出了一个即将远行的小朋友那种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表达出来。老师在范读时,一定要以孩子的语气去读出这种睡不着后的种种猜想,进而表现出小朋友急不可耐的心情。生字的认读我觉得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学习,可以采用分组归类认读,比如:大海、老师、同学、天亮等词语,可以试着用词语说一句话,而一些轻声词则要重点提示:睡不着、地方、真的、什么、时候,对于“睡”老师出示了一个图片,左边是“目”的形状,右边是“低垂的谷穗”,老师的本意是想利用字理识字,但我觉得可以采用演示“睡”的动作,眼皮一合睡着了,而不是为引用字理识字而去牵强附会。11个生字认读费时近二十分钟,在后面居然采用了三种游戏来巩固识字。窃以为识字写字固然是低年级的主要任务,但脱离语言环境的识字,真的没有必要费时太多,要知道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有“正确朗读课文”呢,如此费时太多,导致整节课读的相对少,指导写字环节也没能做到扎实有效:1.观察(字的结构、位置、主要笔画),2.范写(生跟着书空),3.学生描红、临写,4.师生评议,再次书写。总共4个生字,才指导了一个。还是很仓促地完成。
第二节课同样存在这些问题,老师在识字环节向着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11个要认识的生字,一一列举出来7个,得、自己、很、穿、觉、衣,分别采用换一换、加一加、字理识字、图片识字等形式,对于“衣”字费时太多,从“衣”的字形、衣因为材料不同有棉衣、毛衣、运动衣,衣服部位不同叫法也不同:衣领、衣袖、衣襟,还要找找相应的位置,出示古汉字的“衣”。在把字宝宝送回家环节,总共出示了三次,这样一来下面的环节都是一带而过,留给指导写字的时间就很局促,老师只是很简单地告知学生“自、己”分别要注意什么?好在有个学生也能说出“自”和“白”的联系,“自”和“目”的联系,“己”呢“竖弯钩”不要写出头。看看老师的教案下面还有对于词语的认知:“穿衣服、系鞋带”等就只能匆匆忙忙地了解啦。
还有一节课,课堂容量我觉得不算大,但是老师想着要用上学习单,结果学习单上设计的内容真的很简单,当场发学习单和写、加上同桌讨论,导致后来的课后练习没有时间处理。如果老师能够意识到学生对于十二时计时法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区分关键在于一个是分为两段,一个是一段,也就是让学生明白:下午三时就是十五时,凌晨3时即二十四计时法的三时,三年级的孩子会理解,不需要采用学习单一个个去填写。通过后面的练习题,在实际运用中自然会强化记忆的。实践中运用总比一个个罗列要有效得多。整节课老师的语速、节奏都显得很急促,导致学生根本听不明白老师的话,响应者也就寥寥数人,关注面自然也就窄啦!
当然这些青年教师个个都很努力,之前主动一次次试课、修改,虽说课堂上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对于新手上路的他们已经很好啦!之所以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希望他们成长更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