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心得 思辨性阅读,你懂吗?


今天听到了新的词汇——思辨性阅读。
“思辨”一词来自西方哲学,我国《礼记·中庸》中也有“思辨”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谓“思辨”就是“慎思、明辨”。我们的先人对思维的认识很有前瞻性,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倡“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辨与阅读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呢?如何利用一篇篇的文本达成思辨的课堂教学?
今天从这个话题出发,我校朱丽娜老师进行了尝试。
她授教的四年级下《诺曼底号遇难》一课围绕单元主题、要素,结合课后题环环相扣,引导而学,如果不从思辨性阅读的角度评析,这是一堂好课。但是既然是思辨性阅读,我们就在研讨她的思辨性体现在哪里?
教师应该从文本中找出合适的思维训练点,由问题驱动阅读,让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将无形的思维转化成有形的语言。
以本课为例:
思维训练点应该是英雄的界定。
什么是英雄?
为什么说船长的行为是英雄的壮举?
从英雄的壮举中,你对生命的看法是什么?
从这些思辨问题出发,让学生质疑、寻找、猜测、定位,从而有自我的认知,有思维的提升。
但是这样的方式,对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老师必须对本文极为熟悉,必须充分的备课,必须对英雄、生命有透彻的理解,才能应对学生思辨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
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才是真正好的教学,有了思辨性思维,才会有真正的“独立思考”以及“自由精神”。我们要让学生在聚焦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质疑,也要让学生能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能反省自身的问题,能包容不同的意见,能进行批判性的阅读与思考。
我赞同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也将不遗余力进行研究、实践,让学生受益。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