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例 《唐诗三首》课堂实录 ——诗歌背后的“佳妙”


一、课堂导入
师:大家好,这节课,和三中高一(5)的同学一起学习《唐诗三首》。说到诗,想先问一下大家,你们心目中诗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众生:押韵的,有音乐美,有五言的、七言的。
师:哦,诗有整齐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有趣的诗。怎么有趣呢?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来学习并鉴赏三首唐诗:《问刘十九》《越女词五首(其三)》《辛夷坞》。
二、入于诗内——以《问刘十九》为例
师:请大家朗诵一遍《问刘十九》。
生朗诵。
师:读音很准确,但朗诵得一点趣味都没有。古代私塾里的老先生诵读诗歌都是摇头晃脑慢慢地读,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诗歌很有趣。请大家再读一遍,读得慢一点。
生朗诵
师:这遍读得不错。我们看,题目中有个‘问’字,问刘十九什么?
生:问他能不能来喝酒。
师:对,这首诗的情节很简单,就是诗人邀请刘十九来喝酒。那么,请人喝酒总要有让人心动的东西呀,诗人用什么请刘十九喝酒?
生:诗中的那两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师:酒和小火炉哪里都有,为什么这两样普通的东西就能请来别人喝酒?
生:他家的酒不同,“新醅酒”就是新酿的米酒。
师:新酿的米酒好喝?
生:特别香。
师:你闻到了?
生:我想到的。我感觉酒旁边还有一个温暖的炉,用来温酒的。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时屋内的气氛吗?
生:温暖。
师:好,大家再来读一遍《问刘十九》。(板书:酒、炉——温暖)
生朗读
师:一个温暖的室内,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首诗还有一句“晚来天欲雪”——
生(举手):就是好像万事俱备的感觉——天又冷呀,屋子里又这么暖和,还有酒……
师:缺个什么东西……
生:对呀对呀,就是缺了那个客人——刘十九。
师:这个刘十九是个什么人?白居易为什么不请我不请你,就请他呢?
生:应该是知音吧。
师:哦,这个屋子里面缺了个知音。(板书:知音)大家现在有了这样一幅画面:诗人坐在温暖的屋内,提笔给他的朋友刘十九写了一封信。那么此时的他又是怎样的心境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诗。
生朗读。讨论。
生:无聊寂寞。所以请个知心朋友来聊天喝酒。
生:万事俱备,只欠佳音——渴望、急切的等待。
师:寂寞也罢,急切也罢,这首诗都指向一个目的——请刘十九。可惜呀,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太有个性了,他写到这里的时候,就不写了。那么刘十九到底来了没有?
生(插话):来了。
师:如果来了,屋内又是怎样的情景?
出示幻灯片:风雪之夜,一袭青衫飘然而至……
三、出得诗外——以《问刘十九》为例
师:请大家以这句话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想象刘十九来了之后是怎样的情形。
生:诗人不禁喜出望外,热切地拥抱友人,然后他们把酒言欢,促膝夜谈。
师:很好,这位同学写的不错,既有细节描写,又能准确使用成语。还有更详尽的吗?哪位同学念一下?
生:刘十九来到白居易家里,两人喝着用火炉温着的酒,一直聊到深夜。即使白居易准备的东西十分简单,但两人的感情深厚,不计较什么豪华的东西,不用什么珍贵的礼物,这是真正的感情。
师:是啊,真正的感情无需那些豪华的东西。不用茅台、五粮液那些奢侈品,只要“绿蚁新醅酒”就可以;也不用富丽堂皇的壁炉,只要“红泥小火炉”就可以。大家看看我写的,虽然不一定有大家写的那么好。
出示幻灯片:在温暖、明亮的室内,两位好友偎着火红的小泥炉举杯共饮,畅叙旧情,顿时,酒香笑语充满小屋……
师:大家想一想,白居易在屋内给刘十九写信的时候,他脑子里浮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肯定是我们联想的这个场景。那么刘十九在风雪之夜跋涉而来,为的是什么呢?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和友人一起把酒言欢的夜晚。所以我们看到,这首诗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两人喝酒的场景,有了这个情节,前面诗里普通的“新醅酒”和“小火炉”就顿时变得“芬芳”“温暖”起来了。请大家再读一遍这首诗。
生朗诵
师:“能饮一杯无”,白居易这个诗人是编不了韩剧了。我们看那些连续剧,女主角身患绝症,男主角万水千山地赶来,前面演了39集,到了第40集,报纸上就打广告了——大结局,你们肯定要看。我们的白居易费了这么大劲,刘十九要来了,他为什么不写了呢?到了大结局的时候,为什么不展现呢?
生:我觉得这样更有意境。
师:怎么有意境?
生:有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师:这个世界上除了白居易的诗,还有什么让你“寻味”过吗?
生:暂时没有。(众生笑)
师:还有谁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
生:这首诗不完整才能让人思考,给人想象的空间。
师:是的,大家都找到了最关键的东西——“想象的空间”。看部电影,可能当时会“涕泪横流”,看完之后,走出电影院,什么都忘记了。可是有的时候走在路上突然间想起了某个细节,你会会心一笑。欸,这就是我们和诗人的心灵相沟通最重要的一步,我们感受到了“趣味”,也就是诗歌中的“味道”。这个“味道”,朱光潜先生是这么说的。
出示幻灯片:故事后面的情趣——朱光潜
师:白居易用的词很浅直,这些意象也很普通,可是当我们加上自己的联想,再看这幅温馨的画面时,就自然会明白诗人匠心独运之处,所谓“都成妙谛”。
出示幻灯片
一、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孙洙
二、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朱光潜
师:怎么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呢?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怎么读这首诗的。首先,我们把这首诗的情节整理了出来——邀请朋友刘十九;其次,我们找到了这首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经过我们的品读,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接着,我们沿着诗人所指明的方向,展开联想,发现了这首诗的“妙趣”所在;最后,再回过头来欣赏这首诗。
板书:                 想象
故事   ——    画面    ——     欣赏
(意象—意境)
内(品)    ————   外(悟)
师:“悟”是最关键的,需要生活阅历,需要读者的“情趣”。我们想一想,平常有什么东西、什么事情,我们说它有味道?这个“味道”,不是我们说这个菜有味道,它咸;也不是说蛋糕有味道,它甜。
生:茶有味道,刚喝的时候是苦的,细细品味,就有点“甘”。
生:衣服的品位,也是一种味道。
师:怎么概括这个味道呢?
生:就是有内涵吧。
师:这个“内涵”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有内涵吗?
生:有,我品味出来的。
师:你用什么来品味我?
生:用心来品味。(众笑)例如穿着,外貌、气质,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师:好。一个人,我们能看到什么?衣着外貌。能感觉到什么?气质品位。真正想要品味一个人的“味道”,却一定要长久地相处。一首诗,我们能看到什么?诗句。能够读到什么?意象。能够想象到什么?画面。能够品悟到什么?味道。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找故事,再看意象,联出画面,然后随着诗人指出的方向,展开合理的联想,试着品味下面这两首小诗。如果你真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那你就找到了诗歌的“味道”。
四、寻觅诗“趣”——以《越女词五首(其三)》为例
师:大家先朗诵一遍《越女词五首(其三)》。
生朗诵。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所叙述的故事?
生:一个采莲女划着小木舟,看到客人来的时候,笑着躲到荷花丛去了。
师:概括得很好。大家讨论一下,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你能体会到什么有趣的东西?
生讨论。一男生哈哈大笑。
师:你怎么笑得这么开心啊?这里有个典故,据说释迦牟尼在灵台山上,手里拈着一枝花,众皆默然,他的一个弟子叫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拈花一笑”就是会心一笑的意思。我们在“品味”诗歌的时候,要的是会心的笑,你刚才笑得就太“灿烂”了,你就说说吧。
男生:我觉得这个女孩很害羞。
师:可是诗里明明说他假装害羞呀。
男生:可能是想让那个“客”注意她。
师:哦,想要引起注意。我们换个角度找个女孩子说说。
女生(举手):我觉得她可能喜欢那个“客”。
师:那你为什么躲进去不出来?
女生:我矜持。
师问男生:她矜持,不出来,你怎么办呢?
男生:进去找他。(众笑)
师:你们班的男生都是这么“热情”的吗?我们想想看,这个“客”远远地看到一个女子,歌声动听,清纯美丽,想走近看一看她,可是这个女孩子“佯羞不出来”,如果是你怎么办?
男生:我就会原地叫那个女孩子呀。
师:叫那个女孩子?
男生:你叫什么名字?(众笑)
师:叫了也不出来,你走不走?
男生:站着,因为走过去又太主动了。不走。
师问女生:他在外面不走,你出不出来?
女生:不出来。
师:这下子怎么办?
(众沉默不语)
师:好,请两位同学坐下,最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了。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采莲女不出来,结局会怎样?这个男子怎样的心情?
生:黯然神伤,默然离去。
师:哦?假设这个男子走了以后,采莲女终于出来了又会是怎样?
生(齐):黯然神伤,默然离去。
师:还是这样?假设采莲女出来了,男子还在外面,又会怎样?
生:欣喜若狂。(众笑)
师:刚才这些联想都是我们有个性的解读,我们可以联想她出来,也可以联想她不出来……。恰恰也是这个场景,触发了诗人李白的感慨,他突然看到了一个普通的情节中所蕴含着的特别复杂微妙的情感。假设李白写出了刚才我们设想的三种结局中的一个,这首诗还有“味道”吗?请大家再来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诗人通过简短的20个字,给我们描述了生活中很普通的场景、很平凡的事物。而我们却可以由此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并由此体味到诗歌的“妙趣”所在。诗歌就是沟通诗人与我们心灵之间的桥梁,我们通过品悟,去寻找诗歌“有趣”的地方。
五、再寻诗“趣”——以《辛夷坞》为例
师:下一首诗是王维的《辛夷坞》,这首诗比较难,我们试着在课堂上先品一品,回去大家写一篇文章,看看能够悟出什么特别的“味道”。大家先朗诵一遍。
生朗读
师:这首诗,用一句话怎么概括它的故事?
生:诗人在辛夷坞看芙蓉花。
师:芙蓉花有什么特点?
众生:开红花,开在寂静的地方。
师:诗人是专门来看花,还是偶然路过的?
生:偶然路过的。
生:他一直坐在那里。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他能看到花又开又落。
师:诗人看花时是怎样的心境?
生(七嘴八舌):哀伤,悲凉,落寞,看到花想到自己的境遇;恬然,悠闲,看花静静的开放,很安闲。
师: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大家再来读一遍,好好品一品。
生朗读
师:这首诗中的动词有什么特点?
生:少,简单。
师:简单,你能解释吗?
生:“开”就是花朵开放,“落”就是花朵凋谢,“发”——也是花开。
师:那为什么用“发”不用“开”?花怎么“发”呢?
生:就是绽放。
师:那为什么不说“山中‘绽’红萼”?
生:应该是考虑音韵吧。
师:谁能用“发”组个词?
生:萌发,发芽。
师:“发”跟“开”有什么区别?那“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众沉默不语)
师:我试着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放视频:一朵花慢慢的开放。)
众生:静静的。慢慢的。
生:我好像知道了。“发”是一个过程,“开”是一个结果。
师:说得真好。这个视频是怎么拍出来的?
生:一台摄影机拍了花开的过程,然后快进放出来的。
师:那么请问,一千多年前的王维怎么能看到这种状态?
生:哦,哦,王维一直盯着那朵花看,从早到晚,开了又落。
师:原来是这样,这个王维和李白、白居易不同哦。让李白感动的是什么?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复杂的情感。让白居易感动的是什么?很平凡的、温暖的事物,包括这些事物所寄寓的友情。当然他们都用浅直的语言表达出来。王维呢?他一直看着一朵花,他很哀伤吗?他很悠闲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讲到品诗的方法,入于诗内,出得诗外。从诗外观望诗人究竟是怎么写的,从而品悟出这首诗的“趣味”所在。
出示幻灯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朱光潜
师:我们讨论“诗”的味道,其实又何尝不是讨论人生的味道?在繁杂、枯燥、平凡的人生中,如果你能时时有一些像诗人一样新鲜的感受,那么,你的人生也不会就此干枯。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