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字当先,读悟相承——《第一次抱母亲》听课反思


上周听了希望杯夺杯赛的语文课,坐在台下近距离观察执教老师的课堂,收获良多。其中印象深刻的要数《第一次抱母亲》这节课。翟老师的教学,紧紧抓住题眼“抱”,围绕作者抱母亲的感受,对比母亲“这么轻”又“那样重”。让学生从正面以及侧面全方位理解母爱的伟大。
纵观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唯“读”字当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就低年级语文而言,部编版教材识字量较大,课文篇幅多数较长,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就尤为重要。
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的意思。翟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有步骤,有层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我是怎样抱母亲的这句话时,是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
师:请你一边想动作,一边读,让我听出文中的“我”是怎么抱母亲的?
生1读。
师:我看到了“左手”、“右手”,有没有别的读法?
生2读。
师:谁再来读?读的跟他不一样。
……
教师平实的语言,启发学生读出自己对生活的体会,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抒情写景类文章的朗读,常以好词好句为重点,用欣赏的态度,感受语言的气韵和美感,用自己的朗读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达到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潜心涵咏得其意。在课堂上,教师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按自己对文章句子、词语甚至某一个字的理解来朗读。朗读的激情,包括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很重要,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不得其法,提高低段学生朗读指导的有效性,需要老师做的还有很多,有时不在于指导的方法有多少花样,不在于评价的语言有多华丽,而是真正让学生能够体味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