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景悟情想开去 情景交融写详细——《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教学主题是“触摸自然”。《草原》记述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德不断认识的这条明显,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研读新教材
部编版新教材到底该怎么用,我积极参加了“新教材培训”,聆听专家讲座,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这篇课文是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在人教版内,本课在单元内要体现的主题是“走进西部”,而部编版教材内的人文主题是“触摸自然”。课堂的人文思想有所不同,着力点也不同。部编教材还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学习,在学习课文时还要关注单元的语文要素,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注意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的。所以,在备课时,我始终不忘围绕单元目标去备课,同时还要关注学情。这篇课文虽然五年级学过,但大部分学生仅仅能熟读课文,但对文章具体内容,如:要点、知识点记忆已经模糊,如: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写了几幅画,还是需要花时间再次成总结,第一段的背诵,也已经忘记,或背不准确。因此,这节课,还不能把它当成一节复习课去上,要做到老课新教。
二、工笔细描画重点
在课文内容的处理上,第一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来学习本段内容。第一次磨课,孔校长听了课后,给我做了具体的指导,我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用一个“想想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草原的美?”的问题统领全段,在学生交流时,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一中心句,引导学生想开去,想象:天是什么样的?学生说:一望无际,蔚蓝蔚蓝,碧空如洗等,地是什么样的?一碧千里,接着理解这个词语,想象一碧千里是什么样子。对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质疑,理解“并不茫茫”的含义,从而解读课文中出现的5个“绿”,理解“翠色欲流”,再让学生想,还有哪些描写绿色的词语,学生说“苍翠欲滴”“郁郁葱葱”“绿草如茵”等等,丰富孩子的表达。在赏景基础上,引入抒情,朗读课文抒情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课文第一段就引导学生在赏景悟情中想开去,用情景交融写详细,突出本课重点,达成教学目标一。
三、大笔写意化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在“赏景悟情”环节,学生已经体会到作者联想与想象的表达方法在本文的充分运用,在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时,我用“课文哪一句话概括了“人情美””这一问题,引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再回到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汉情深”?通过默读与思考,学生发现喜迎远客、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都让我们感到“蒙汉情深”。此时再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并且引导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最后,进行课堂小练笔,“生活中你也有过与朋友、亲人惜别的经历吧!回忆当时的情境,写一写。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些具体。”同时解决了课后问题。
四、反思不足求进步
     教学设计一改再改,但在课堂落实的时候,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处理第一自然段的时,学生对重点句的朗读指导不够,课堂上引导想象不到位,没能体现出朗读的梯度;二是,课文重点句段学生没有点到,如:第一段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和第三自然段“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这是两个需要重点解读的句子,老师应该指出来,让孩子品议品一品,读一读,不能忽略不管;第三,课堂小练笔之前,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填空想象,应该继续在第二次讲课时使用,这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想象内容,因为没有了这一环节,学生的小练笔显得空洞乏味。
     每一次讲读写景文章的课文,总是在课前设计时把课堂想象得很美,但到了课堂上,所有的设计与想象都变得索然无味,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我在朗读指导方面太过于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自己也要不断提高朗读水平,学习朗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有所提高。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