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记录与思考
-------万州骨干教师上海行学习手记(四)
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 张登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会写“伐”等5个生字,会认“戎、诸”等3个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能够借助注释和学习,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感悟人物的品质
4.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够借助注释和理解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感知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能读好课文的停顿;理解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学校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悟人物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
(1)说故事名,对比故事,找相同点
(2)发现故事特征:名字+事件
2.出示课题人名,学习生字:戎
3.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4.了解课题意思,质疑
图片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属历史故事,标题都是“人名加故事”。归纳有利于孩子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初步渗透了“同一类文本”的学习方法。“戎”字的教学简单高效,采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意思理解“取”为“摘”的意思,抓住关键词,简洁高效。质疑的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关注重点句子。这一环节,处理得干净利落。
二、初学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 2.学习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理解“尝”的意思。(曾经)
(2)梳理人物:王戎、诸小儿
(3)完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4)指导朗读
第一句的处理比较细致扎实,抓住尝、诸、游三个字,理解字义。几个部分处理比较细。文言文理解方法的归纳很有必要。个人以为,第一句的内容比较简单,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让学生多读,做到字正腔圆,节奏正确,在读中理解,熟读成诵。小学的古文教学,不太适宜离开语境单字单词语理解。
3.学习第二句: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1)理解“多子折枝”,区分“折”的读音。
(2)理解“竞走”的意思,区分“竞”与“竟”,了解“走”的古
理解“之”的意思
(3)结合“唯”,对比人物表现
(4)完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5)指导朗读。
这一环节中,对“折”字的处理很有意思。出示“折”的几种读音和意思,结合语境,让孩子分析、比较、选择正确的读音,让学习真正发生,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孩子。后面还渗透了结合图片理解意思的方法。这里两种方法都能用,是不是一定要教给孩子两种方法呢?课堂时间有限,给到孩子一种方法,给到位好,还是两种方法都给到为什么?可以思考。
4.学习第三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理解“人问之”,句子练习:看到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戎不动。人问:“( )”
这部分的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熊老师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采用补白的方式丰厚了教学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将孩子带到故事的情景当中,真是个不错的设计。如果注意问题的难度,采用先白话文补白,后面给出“你”“为什么”等词语的古语表达为“汝”“为何”,进行古文补白的方式搭建支架,可能更容易实现古语的仿创。四年级的孩子,对古语的积累不是太多,多数孩子可能不太知道“你”“为什么”等词语的古语。现场学生的反应来看,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2)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①思考: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出示:若是甜李( ),此必苦李。
若非苦李,( )?此必苦李。
此部分也是为突破难点的一个很用心、很用力地设计。这部分的补白,采用了现代文补白,孩子表达起来比较顺畅,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②指导朗读。
5.联系有关语句和注释,了解人物
6.学习第四句:取之,信然。
(1)理解句子意思,区分“之”的意思。
文中两个“之”的理解在这里作了一个简单回顾与小结,需不需要处理呢?我有些疑惑。
(2)指导朗读。
三、深入学习,读懂故事
1.思考: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
(1)指名交流。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
这一设计师为了完成课后习题的“规定动作”。从现场反应来看,孩子是能够理解意思和内容的。
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起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2)经过: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结果:取之,信然
3.完整说说古文的意思。
(1)指名交流。
(2)朗读全文。
4.再读故事结果“取之,信然”,思考:诸小儿对什么“信然”?
这里对“信然”的处理,理解了事情的本身,还挖出了对王戎本人的信服这一意思。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很赞同也很欣赏这一解读。对四年级的孩子,需不需要讲这么深呢?我有些疑惑。
4.出示填空,尝试背诵课文
王戎(),尝与( )。看道旁( ),诸儿( ),唯( )人问之,答曰:“( )。”取之,( )
填空,给背诵搭建支架,比较常见的有效的背诵策略。
5.总结拓展。
观后感:
熊老师之这节课,给我们的启发很多,熊老师尤其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归类总结了“结合注释”“联系生活实际”“集合图片”“已有知识回顾”“借助工具书”等办法学习古文;注意了朗读的指导,特别用地的要求和指导了“有感情朗读”,通过文章补白、任务对比等方式理解任务形象,感知文本内容;还有对难点字的分析与比较,还有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等内容的涉及。
我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么多可教的内容,是都要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吗?
小古文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在一节课里呈现完吗?可不可以只找准与本文最相关联或者学习本文最需要的方法集中突破?本文内容简短,“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在这一课运用最普遍,是不是可以集中突破运用以上两个方法,提炼归纳这两个方法,再次运用这两个方法去学习后面。
小古文的教学,“读”的地位该如何凸显,如何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得有味儿?怎样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朗读指导的层次性该如何得以凸显?该如何把握内容全面与一课一得的关系?
课后习题中有讲故事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把小古文用比较有意思的大白话进行创造性复述?这节课没有过多涉及此项内容,需要我们思考,在实际操作中的如何处理。
絮语:听课,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在别人的身上寻找自己”,我谨记董新民师哥的教诲。每一次听课,都会带着问题去听,并思考“如果是我上这一课,我该怎么来处理”。于是,就有了一些自己的声音,我知道,这些思考有很大的主观性。有很多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但我依然要梳理记录下来。多年以后,才可以看到当初的自己有多无知与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