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执教《一分钟》第二课时,重点内容是识字,写字。
很幸运,郭校长走进了我的课堂,课后评课不仅使自己认识到如何使课堂高效,而且更使自己对教学理念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甚至是一种颠覆。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由于理解的深浅不一,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就拿这节课来说,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板书要认的生字,如果认识就让学生直接呼出字的读音。接着让学生给生字组词,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练习说话,老师根据所说内容进行指导说完整,并渗透人文教育。最后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在这样简单的教学流程中,问题是比较多的。一是,学生组词,用词语说话,应该选取有针对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二是把识字和写字分开进行了,费时,低效,通过郭校长的评课,是我认识到:识字和写字教学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不但省时,而且高效。看来识字写字教学的整合应该是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三是随意性比较大。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再一次重新去画田字格,没有尺子,画出的田字格不够规范,那么学生也可以在做事的时候不用严谨、规范的。四是对“学生为主体”的认识比较肤浅。在学生用词语说话的时候,有好多学生有强烈的愿望要发言。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可是老师为了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重复性地让多名学生发言,影响了课堂的效率。仿佛不让学生发言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是尊重了个别学生,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老师是否尊重了呢?更严重的是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让学生去自主观察所写生字的每一笔所在田字格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哪一个字或者哪一笔最容易写错,先和同桌说,然后再在班上交流。甚至还让学生口述汉字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来指导老师板书。仿佛这样一来就更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事实上,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的口语表达本身就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耗时相当的多,效果也不好。由此看来,“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纯粹地完全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本事和能力,而是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明确的“导”的前提下而开展的。当学生学不清,或者不会说的时候,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了。想到这里,才豁然明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这一观点在理论上似乎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常常是“主导”错位,以“主”代“导”,“主导”凌驾于“主体”之上,主宰一切,“主体”的地位难有保障,亦或是“主体”凌驾于“主导”之上,使老师“导”的作用荡然无存,易使教学放任自流,而我的这节课明显是后者产生的不良反应。
看来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全体学生的利益,“因材施教”、“以学定教”落实导的效果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