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教出“恍然大悟”来 ——《把课上得有意思》


当老师久了,便很珍惜这样的时刻:当听讲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惊讶”,脸上洋溢着“恍然大悟”的神情时,这往往暗示着老师的引导、点拨已让学生拨云见日,老师已经把课上得有意思了,且这种课堂越上越“有劲”。那么,如何把课上得有意思,教出“恍然大悟”来呢?
先谈谈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体味文章的精髓,就要引导学生这样读书:整篇地读,抓住重点段去读,抓住关键词语去品味。这种阅读方式并非死搬硬套,而需老师将这种阅读方法与实施内容巧妙结合。以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为例:
师:林冲作为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五虎上将之一,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为人、他的人格(板书“为人”、“人格”)究竟怎么样?他到底哪里非他人能比?仅仅武功高强,仅仅有礼貌,不一定算得英雄。于老师备课的时候,读出一个字,林冲的人品最可贵的一点,用这一个字就可以概括。我把读出的这个字,写在手心上(借学生的钢笔在手心上写字),请你们仔细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林冲的为人、人品,用一个字概括出来,看看咱们写的是否一样。(生默读全文)
读书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要学会思考,学会品味。在阅读前,于老师说出这句话,意在引领学生从全篇出发,从文字中朗读、发现。
整体意识有了,学生通过整体朗读,已经抓住了重点段落。接下来,抓住重点段落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品读。
师:读重点段的时候,要做好记号——哪些写林冲的词语最重要,把它们画下来。通过这些词语去思考林冲的为人。
学生通过读重点段,画出一些关键词语“鞠身施礼”、“起身让座”、“不敢不敢”、“只好”和“扫”等,洪教头的傲慢无礼与林冲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纷纷用一个字概括了林冲的为人,写在自己手心上。最后老师把写在手心上的字亮了出来——让,这让十几位写“让”字的学生十分高兴。
“让”这一美德是有起源的。《论语》中,子禽好奇孔子的问政,于是向子贡请教:“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回答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意思是说,孔子之所以了解途径国家的政治状况,是他老人家凭借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得来的。于老师结合子贡的这句话,让学生理解林冲的“让”:林冲为林教头鞠躬施礼,起身让座,此为“礼让”;洪教头出言不逊,恶语伤人,林冲却连说“不敢,不敢”,此为忍让;洪教头自以为了不起,气势汹汹地挑战,身为八十万禁军头领的林冲“只好”“请教”,此为谦让;从洪教头“把火烧天”进攻,林冲“拔草寻蛇”防守,此为“宽让”。一个“让”字在林冲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这才是林冲高于他人之处,学生深有领悟。
通过整篇地读,抓住重点段去读,抓住关键词语去品味,学生深入解读林冲的人品之“让”,让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词语教学也能教出“恍然大悟”来。执教《爱如茉莉》一课时,文中提到“触到了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提到“眸子”一词时,于老师这样引导:
师:眸子的本意是什么?
生:是不是黑眼球?
师:离“眸”不远了。
生:是不是瞳孔?
师:是的,瞳孔也叫瞳仁。谁能用“眸”组词?
生:凝眸远望。(师表演“凝眸远望”,众笑)
师:明眸皓齿。
生:是说人的眼睛明亮有神,牙齿洁白发光。(说完,师把眼睛睁大,露出牙齿,众笑)
生:回眸一笑。
师:“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个词是形容杨贵妃的,所以它只能用在女孩子、姑娘身上;不能用在我身上,也不能用在你们男生身上,即使你们笑得很灿烂。(众笑)
如果告诉学生,“眸子”就是“眼睛”,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这样教,是不是少了点内涵和味道?少了点活泼和情趣?于老师先把“眸”的本义告诉学生,再拓展示范,既传神,又深刻,学生自然恍然大悟。
再看写字教学。很多学生在书写“帽”一字时,尽管老师一再强调,部分学生仍然分不清右侧“冒”谁长谁短,上下分别有几横,于老师从“冒”的上部分入手,讲解象形字的演变过程——最早的“帽”字是“冃”,是个象形字;后来变成“冒”,说帽子戴在眼睛上,成了会意字。“帽”本来指古人头上扎的头巾,后来被“借”走了,无论戴什么帽子,统统都用“帽”字了。正因为如此,“帽”的右上部既不是日,也不是曰。

语文课堂,要教出“恍然大悟”来,这样学生就会有悟性,有灵性,不至于把学生教“死”,教“傻”。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索然无味,反而会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出“恍然大悟”来
领航学校(南校区) 刘亚慧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