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资料 童声作文第二十二式——《语言的繁与简》课堂实录


教学参考   童声作文第二十二式——《语言的繁与简》课堂实录
            (315600)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  胡文杰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胡老师先想做个调查。在紧张的学业之余,还坚持校外学画的同学举手暗示一下?
生举手。
师:哦,有一部分同学。这是一群兴趣广泛的孩子。有跟应伟建老师在学画的吗?也请举手暗示一下。
师:胡老师为什么会提到应伟健老师这个名字呢?因为前一段时间,你们的应老师跟胡老师在闲聊时谈到了这么一个话题,说,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所以他想邀请胡老师为那群跟他学画的孩子谈谈文学,用文学的眼光来解读绘画。受应老师的启发,胡老师也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是不是也给我们文学社的孩子谈谈绘画呢?宋代著名大诗人陆游——在《示子聿》这首诗歌中告诫自己的儿子:(板书)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读。
师:诵读诗歌要把握节奏,抑扬顿挫,方能韵味无穷。(范读)汝果欲学诗。
生再读。
师:“汝”是“你”的意思,谁能大概说说这句诗句的意思。
生:你如果想学诗,学习的工夫应该在诗外。
师:对,应该在诗外下功夫。学诗如此,学写作文也是如此。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的国画。
(出示张大千的两幅图画)
师:你们知道这两幅画的作者是谁吗?
生摇头。
师:不知道?同学们以沉默做了回答。不知道可以猜呀。猜猜看。
生:苏轼。
师:哦,苏轼,也是一位画家,在你印象中,对不对?还有吗?
生:郑板桥,张大千。
师:一下子就说出了两位。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因为郑板桥比较擅长画竹,张大千比较擅长画那种绚丽的画。
师:你判断这两幅画出自不同的画家,是不是?真不错,她既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又说出了自己的依据,尽管其中有一点小差错,但是我们还是要赞许。鼓掌表示赞许。
生鼓掌。
师:同学们,在埋头画画的同时,我们也要抬起头来张望一下画外的天空,最起码我们对一些画坛名家要了然于心。这两幅画的作者其实是同一个人,是张大千先生。张大千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画家,他于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尤其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刚刚上个月,胡老师得到这样一个消息,他的一幅山水画竟然拍出了一个天价——一亿零八十万的,这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学们好像都瞠目结舌,感到不可思议。
师:我们今天来欣赏山水画的目的就是希望从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来滋养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艺。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两幅画。分别给了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第一幅画色彩明丽,画面显得满满当当的,第二幅画比较简单明了,寥寥几笔。
师:一个是笔触密密麻麻,一个是寥寥几笔。还有谁再来说说你的见解?(我们要想学好一门技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眼高才能手高。)谁在跟应伟健老师在学画?有没有应伟健老师的弟子?请举手。哦,这里有一位女弟子。你来谈谈。
生:第一幅的色彩比较明丽。
师:相对于第二幅而言。
生:第二幅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而已。第一幅画给人的感觉十分厚重,雄伟。(师提示:山峦?)山峦重重叠叠,树木密密麻麻。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第二幅画有很多的空白,是一种计白当黑的手法。
师:计白当黑,这个词好像很专业。专业的名词术语,很有含金量。你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空白处也是一种艺术。
师:留白处,其实并非空白,虚无。它实际上也是一幅画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两幅画,胡老师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诗句。你们能猜得到吗?
师:浓妆——
生:浓妆淡抹总相宜。
师:对,评论家也正是这样评价张大千先生的画。说他的画是——(板书: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
师:一起来读读这个词儿。
生读。
师:密的地方——
生:连风也透不过去。
师:疏的地方——
生:可以走马。
师:对,可以纵马驰骋。绘画如此,我们的作文也是如此。与绘画的疏与密相对应的语言的繁与简。
(板书课题:语言的繁与简)
师: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语言的繁与简”是“童声作文三十六式”中的第二十二式。接下来,请打开《童声作文报》,翻到第二版。我们来看看《谢谢你,朋友》这篇作文。
师:老师为什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篇作文呢?这篇作文竟然在不经意间吻合了我们今天要学的主题。什么主题?
生:语言的繁与简。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篇作文。
生浏览。
师:我们这次不是细细品味,是快速浏览。快速浏览就是简略地大致地快速地看。
师:这是一篇关于什么主题的作文?
生说:友谊。
师:它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情来表现友谊的呢?这时我们应马上再次浏览这篇习作。
生:是通过朋友帮自己补习这件事情来表现的。
师:按照常规的思路,用“补习”来表现友谊这个主题的作文,大多数同学的笔墨会重点用在描绘什么环节上?
生:复习。
师:在复习中过程中,比如我遇到了——
生:困难。
师:对,在同学们的笔下经常会出现“拦路虎”这个词语。是不是?
师:也有会描写朋友为我解答时——
生:耐心地解答的场面。
师:薛舒文同学却在这些地方很少着墨。她把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哪儿?
生:开玩笑,相互之间逗乐玩耍。
师:哦,你主要从哪几个段落中看出来的。
生:“她拉起我的衣袖跑得飞一般快……她眯着眼睛痴痴地说:‘真行呀你!’”
师:这是朋友间的——
生:玩笑。
师:还有从哪些环节看出是在写朋友之间的戏耍玩闹?
生:“突然会莫名其妙地望着我,然后就过来搭讪:‘突然发现你长得挺漂亮的!’‘真是的!’又是一阵打打闹闹。”
师:这好像是朋友之间的逗弄,或者说是——
生:调侃。
师:薛舒文同学们为什么会这么处理?正巧,这位小作者也在现场,我们不妨采访一下她。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处理?
生:我觉得这样的话,就可以写出我们两个亲密无间,不会觉得生疏。
师:你想表现亲密无间?你不是明明在写朋友帮你复习吗?
生:……
师:好像胡老师这个问题一下子难倒了小作者。你的支吾,你的无语,胡老师是不是可以做这么理解。你当时写这篇作文时,是在记录,记录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你是在率性倾吐,真情流淌,根本就没有做相关的技术处理。也就是说,不是先构思后写作。这样理解,你认为怎样?
生:我认为比较合理。
师:胡老师刚才其实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比如,胡老师的老师留存在胡老师的脑海中,更多的记忆并不是他们传授给胡老师多少知识,更多的会是——
生:开玩笑。
师:当然不是。是给予我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对于“友谊”这个词儿,我想,留存于同学们脑海当中也许更多的是——就像薛舒文同学习作所描绘的那样,是朋友之间的玩笑,打打闹闹。所以,薛舒文同学,会情不自禁地在这些环节上进行了铺陈、渲染。可以说是——
板书:泼墨如水
师:而这正唤起了我们对那一段曾经亲密无间的友谊的留恋和向往。
师:但是,薛舒文在有些环节又处理得极为简略,可以说是寥寥几笔,就像刚才这幅画一样,一笔带过,可以说是——
板书:惜墨似金
师:同学们把这些简略的环节用波浪线划出来。
生划线。师巡视。
师:你来说一说,哪些片段,哪些环节是简略处理的?
生:“她一直目送我。
本想回过头来和她说声谢谢,可到口的话又滑了下去。
一时间,我无语。只知道埋头赶路。”
师:小作者无语,假如让你设身处地揣摩一下小作者的心理活动,让你开口说话,你会怎么说?
生:谢谢你。
师:哦。上文其实有了提示——本想回过头来和她说声谢谢。
师:还有其他同学不同的说法吗?这位同学,你来。
生:有些题目我不会,她就——
师(打断学生):不是。就是刚才,“一时间,我无语。”假如让你设身处地揣摩一下小作者的内心活动,你会开口说些什么?
生:……
师:也像小作者一样无语,是不是?
……
师:你说,让你对朋友开口说话,你会说些什么呢?朋友此时的目光追随着你,这时,你如果回过头去,你会表达什么?
生:我会对她说,好了,好了,不用送了,我自己回家就行了。
师:在这个时候,就像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她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可小作者一时还理不清头绪,所以同学们刚才也理不清头绪,一时保持沉默。有诚挚的谢意想要表达,可她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表达,这时,小作者的内心世界是——
生:心潮澎湃。
师:是,用心潮起伏、心潮澎湃等词儿来形容也不为过。而小作者是怎么描述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一时间,我无语。只知道埋头赶路。”
师:小作者的无语,却在我们的内心激起了一圈圈情感的涟漪。她的简约空白之处却给我们的想象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薛舒文同学是极为讲究手法和技巧的。她故意不给你说透,而是引得你从这儿联想到那儿,这个过程,就是艺术。所谓的此地无声——
生:——胜有声。
师:还有其他环节吗?也是做简略处理的,一笔带过。
生:有些题目我不会,她就耐心地给我讲,两人都不会的呢,就凑在一起,一起解决。
师:这个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这是个复习的环节,恰恰是薛舒文同学简略描写的。还有吗?
生:“忽然,一个穿着蓝色花格子的女孩映入眼帘,定睛一看,没错,就是她。”她没有仔细描写这个人的衣着。
师:衣着当然是次要的,只要这个人是就对了——还是她的朋友,那份诚挚的友谊也一直都在。
生:“我的心一动。”
师:你读到这儿的时候,心有没有一动?
生:动了。
师:恩,动了。还有谁也动了,举手暗示一下。
生举手。
师:不动的,一动也不动的也举手暗示一下。
生举手。
师:哦,也有。读到这儿心一动的同学读得入情入境,设身处地,所以才会感同身受。读到这儿心一动也不动的同学,可能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也就引不起你的共鸣。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会有心里咯噔一下的时候,怦然心动的时候。只不过很多时候,这种来自心底的触动,来自心底的脉动,来自心底的律动,太过隐秘,稍纵即逝,往往来不及细细体味,就被我们给——
生:——忽略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资料。
生打开资料。
师:资料中的片段就是从你们创作的习作中节选而来的,它记录了同学们在特定的场景下,怦然心动的那一刻,我们不妨一起再来回顾、想象和体味那一刻的感受。
生浏览资料。师巡视,提示学生快速浏览。
师:借助眼前的文字,是否能唤起我们相关的经历的回忆?一些尘封多日的往事在我们脑海中是否已渐渐复苏?也许,在那一刻你也曾怦然心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旁人是无法感知你们的内心世界的,胡老师也无法触摸到你们内心深处,那么,你们用什么方法将这种只可意会的、隐秘的感觉摊展开来,呈现在大家眼前,让我们大家可以清澈见底地见到它。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借助大自然,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
师:能说到再详细些吗?你为什么要借助大自然来表现内心的触动?
生:这样可以更加具体地能让旁人看到。
师:因为大自然就真真切切——
生:——摆在我们眼前。
师:——明明朗朗地地摆在我们面前。说起来头头是道,到底有没有真功夫,我们试试就知道。你刚才说了那么多,能不能给大家举以个例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生:我的眼睛随之一亮……
师:这是他的(描写),我希望你能借助这些文字,能唤起你的记忆,你自己的(描写),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内心,借助大自然……
生:正是这只铅笔盒,是我昨天看到的!我的内心犹如碎石散入宁静的湖面,漾着圈圈欢乐的涟漪。
师:你借助大自然中的——
生:——景物。
师:不仅说得头头是道,还给同学们举了个例子。个头虽小,却甚聪慧,看来智慧和重量无关。同学们好像听得非常入神,非常专注,你有没有听出她精彩的地方?
生:听出来了。
师:真的?!
生:真的。
师:那掌声在哪儿?
生鼓掌。
师:好像有点犹豫,稀稀拉拉的。能不能不吝惜自己手中的掌声,再次给予热烈的掌声。
生再次鼓掌。
师:我看你鼓得挺热烈的,非常起劲。不会是受胡老师的蛊惑吧?
生:不会。
师:那你说说她精彩在什么地方。
生:她把自己的心情化作大自然的景物进行描写——
师:——把本来看不见的心绪转化成为——
生:——看得见的景物。
师:对。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是不是?看来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刚才,她描述的精彩,你评析的也非常精彩。你也能来说上一句吗?
生:看到这株仙人掌,我就想起了我自己,也是如此地排斥别人……
师:你再来描述一下,我刚才好像还没有触摸到你的内心世界。
生:看到这株仙人掌,我就想起了我自己,那么不善于和别人交往。
师:你的意思是说你浑身长刺。就像个小刺猬,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
生:——不对外释放。
师:哦,不对外释放。可能,在心底,你已经为自己矗立起一堵心墙。是不是?不让别人看到你的内心世界。但是,胡老师想看到它,怎么办?我想走进你的心理世界。谁来试一试?
师:都不想试?看来胡老师只好使出最后一招——一指禅功。
师(指一名学生):你来试试。不要逼胡老师,胡老师还有更厉害的招数在后面。
师:还想保持沉默?
生:我的心砰然一动,仿佛有人拨动我的心弦。
师:哦,心弦?你在心里放了一把乐器。是啊,有一双无形的手,拨动着你的心弦。太厉害了。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袁野同学刚才描述的。她说——还记得吗?你再来描述一下。
生(袁野):桌上放着的那只铅笔盒,正是我昨日看到的,我的内心犹如碎石散入宁静的湖面,漾着圈圈欢乐的涟漪。
师:涟漪是细小的波纹,用它来描写内心细细柔柔的触动。假如,我们面对的是巨大的恐慌,巨大的震撼,怎么描述?
生:看到这一切,我心好像被一支有力的利剑刺中了……
师:利剑刺中你的心,那是痛彻心扉的痛。她(袁野)是碎石散落于湖面,激起一圈圈情感的涟漪。这是一种细细柔柔的触动。我们能不能借助她所借助的物体来描述自己内心巨大的震撼。能不能把这碎石——
生:——换成陨石。
师:啊,陨石?你来试试?
生:仿佛有一块巨大的,突如其来的陨石击中了我的心湖,水花四溅。
师:水花四溅。我觉得再换一个词儿。应该是——
生:——波涛汹涌。
师:胡老师是你的一字之师呢,是不是,那还不说声谢谢。
生:谢谢。
师:要随时说谢谢。好不好!
师:水是绵软的,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语言也是随和的,就像一团面团,像不?
师:同学们好像没回过神来。为什么说语言就像是一团随和的面团呢?我们随意怎么拿捏,它就成什么样子。就比如刚才她们——你们两个再站起来——同学们刚才有没有发现,她们两个的描述当中,她们借助的都是——
生:——水和石头。
师:她们借助的是大自然中的同一物体,却描绘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
生:情感。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语言是——
生:——一团面团。
师:你怎么拿捏,它就成——
生:——什么样。
师:你要让它像模像样,它就——
生:——像模像样。
师:关键就在于你要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师:刚才,同学们把内心世界跟——
生:——水。
师:对。跟水等大自然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为了叙述方便,胡老师将这些真真切切、明明朗朗地以实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物体称之为——(板书:物理世界)来,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与之相对应的是——
板书:心理世界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完成资料中的片段十一。我们就来借助物理世界将内心隐秘的触动、律动、脉动定格成为文字。好,下面开始。同学们,需要几分钟时间?
生:三分钟。
生:五分钟。
师:怎么越说越多了。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谁说的?
生:胡老师说的。
师:哪里。胡老师再绞尽脑汁也说不出这么豪迈大气的话来。胡老师只会说,三分钟太久,二分钟即可。
生写作,师巡视。
师:写好的同学举手暗示。哦,这里有同学写好了。你来读一读。
生:“恭喜你。”老师带着满脸微笑,拍了拍我的肩头,此刻,我的心房宛若有一网刚打捞上来的鱼,在心头蹦跳着。
师:蹦跳的鱼?一网?看来不止一个好消息。
生:有两个。
师:还不够多,如果有更多的好消息,就像一网刚打捞上来的鱼在心头——
生:——蹦跳着。
师:我觉得能不能把“蹦跳”也给换一个词儿,也许它会更贴切。刚才在听的同学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建议?能不能把“蹦跳”换一个更贴切的词儿。谁来提供友情赞助?没有嘛?都见死不救?那胡老师来救你。
师:其实还是你那个词儿。活蹦——
生:——乱跳。
师:“活蹦乱跳”既描绘出网中鱼儿的鲜活蹦跳的特性,也能够贴切地形容出内心那一份“活蹦乱跳”的——
生:——喜悦。
师:写好的同学,继续举手暗示。
生:心堤似被钻头掘开了,把我潜藏在心头的苦水全部哗啦啦地倒了出来。
师:小小年纪,怎么有这么多的苦水?这些体验是来自于书籍?影视剧等其他媒介,还是你的亲身经历?
生:是亲身经历。
师:你来说一说。
生:学习上的压力。
师:你应该是不错的学生,怎么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你的父母对你的期望很高?
生点头。
师:就把压力,就像刚才你所描述的这样,用钻头把它掘开来,让这种苦闷的心情给释放出去。好不好?
师:谁再来试一试。
生:我不禁一颤,好像有人用碎玻璃划过我的心头。委屈,愤懑……
师:碎玻璃?
生:碎玻璃。
师:确定?
生:对。
师:我倒有点疑惑。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多愁善感。是什么事情?愿意向大家倾诉吗?胡老师知道,这段不愉快的记忆,可能郁积在心底,并不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你来说一说,我们愿意做你忠实的听众。
生:我的玩具小猪被妈妈扔了。
师:哦,玩具小猪,你确定?
生:恩。
师: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知道这只小猪可能——
生:——对我很重要。
师:已经融入你的生命,是你成长中的一段不可或缺的——
生:回忆。
师:但在父母眼中,它只不过是值几块钱的玩具而已。这就是代沟。
师:你现在还心痛么?
生:还有一点痛。
师:哦,还有一点点。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委屈,曾经的伤痛化为缕缕淡淡的云烟。最后会在阳光明媚之下,会烟消云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暂时交流到这儿。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谢谢你,朋友》这篇作文。
生打开《童声作文报》。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描述之下,那一刻的感受是有声有色,有形有状。薛舒文同学请站起来,现在你来描述一下“我的心一动”,能不能借助物理世界把它给描写具体。
生:我的心一动,那些快乐的时光犹如潮水般打着滚儿,你追我赶地涌现到面前。
师:快乐的时光,如果能写成“温暖的时光”,也许,会更确切些。快乐的时光也不错。
师:同学们,我们的环境在变迁,曾经的朋友也可能在不断地更换中。但是,那一份快乐的时光一直都在,那份真挚的友情也一直在追随着我们。正所谓,众里寻他——
生:——他千百度。
师:蓦然回首——
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刚才薛舒文同学把“心一动”改成现在这个样子。借助联想,把文章原本简略的地方进行了还原和补充,使得文章又显得繁杂和粘稠起来,就像阿香婆牛肉酱,熬啊熬啊——
生:——熬得越来越香。
师:香香的,浓浓的,稠稠的。但是胡老师有个困惑,这样描写会不会有画蛇添足之举。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是原来这样好呢?简略,一笔带过。还是现在这样繁杂的描述好?
生:还是“我的心一动”好。
师:你为什么这么理解。
生:如果改成刚才这样,就不能让人浮想联翩。
师:如果,语言就像薛舒文描述的那样,整篇始末都是黏黏稠稠的,就像——
生:——一个人一样,得了肥胖症。
师:恩,臃肿不堪。
生:太简略的话,又像胡老师这样骨瘦如柴。
师:像胡老师这样?怎样啦?
生:……
师:是苗条吧。你这是属于不会说话的。你说胡老师苗条,胡老师多开心。你说骨瘦如柴,我好想发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
生:——讥讽的味道。
师:不过,她的意思我听懂了。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写文章要呈现曲线之美。要有繁要有简,繁简结合,才能摇曳生姿。
师:其实,胡老师也有一比。简和繁各有其特立独行的美丽。简若夏天的荷花,亭亭玉立,清淡素雅,天然去雕饰;繁若春天的牡丹,层层叠叠,却也雍容大方,华丽动人。
师:接下来胡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两位大家的作品。一位大家耳熟能详,是冰心。冰心的作品,谁来说说她的文字特色?
生:冰心的文字构思新颖奇特,给人一种细腻的情感。
师:我们主要来说说她的语言——
生:她的语言简单,淡如水,可是,却耐人寻味。
师:我用一两个词儿简单概括就是“简约空灵”,“意蕴深刻”。还有一位大家是徐志摩。评论家评论他的作品是“艳丽”、“浓烈”,是“浓得化不开”的那种。下课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拿来读一读,然后比较一下他们的语言特色,我相信肯定会有不少收获。同学们,这两个名字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你们现在想不想知道胡老师评判一篇好作文的标准,想不想?
生:想。
师:不够响亮。
生:想。
师:哦,很强烈。
师:我觉得阅读一篇好文章就像行走在清清浅浅的小溪中,在行进的过程中,偶尔一抬头,能看到岸边的花缤纷地开在那儿。它们挤挤挨挨,花团锦簇,这就给我们的阅读之旅平添了不少风韵。是什么东西(给我们的旅途增添了风韵)?正是这些焕发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老师这儿的花儿指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生:语言。
师:语言的——
生:——华丽。
师:仅仅是华丽的语言吗?
师:这个答案,通过同学们阅读增长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看一个录像片段。
播放录像片段。
师:哦,声音没有,没关系,那我们就静静地看,此地无声胜有声。
录像字幕:甲:说实话吗?乙:废话,当然说实话。甲:干得漂亮,以一个团的兵力,加上地方武装,就敢直接攻击敌人、工事坚固重兵防守的县城,这绝对是一个创举。也为我军在城市攻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从战术效果看,这简直是经典的案例。丙:我去过李云龙那个团,我的感觉是这支部队很特别,从团长到士兵都有一种气质。乙:等等,你说是整个部队都有一种气质?说详细点,什么气质?丙:桀骜不驯,性如烈火。(师:我刚才所说的“岸边的花”马上就出现……)这么说吧,整个部队就像一堆干柴,平时堆在那儿并不起眼,只要有一颗火星,轰地一下就是冲天大火,能点着这堆火的人,就是李云龙。往往在投入战斗时,李云龙几句话一煽,全团人就嗷嗷叫着往上冲,这样的部队往往战斗力很强。
师:好,就欣赏到这儿。下课。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