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词句深度细读策略的追寻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 李林山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文本的细读是达成这种影响的必由之路。相对而言,教师是成人,文本的解读力和感受力有一定的基础,虽然有时也难以言明文本的“真义”和“新的现在”,但是对教师逐渐地走入文本和直至沉浸于文本之中阻碍不大。然而,对学生而言,由于阅历、基础的浅薄和文本的解读力、感受力的有待培养,很难找到走入文本的路径,只靠经常“模糊意会文本”,会游离于文本,阻碍细读文本,长此以往会影响他们以语感为重点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词语的确切意义都仅仅是与其他词语相互依存的结果。”也即我们常说的文章构成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文本的细读最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应是词语的细读。在教学实践中,对词语细读缺少深一度、进一步品味,以至于,学生总是游离于文本的外延,解读文本处在靠近而非走进的层面。特级教师王菘舟强调“文本细读要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是极为在理的。否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总是处在“难以意会”的模糊状态。可见,词语细读是擦亮文本的眼睛,是走进文本的捷径。但是,词语的细读不能浅尝辄止,需要进一步深入,文本细读方能海阔天空。
一、单兵挺进。
解读文本的首要任务在于对词句“意义”的开掘,既要“见其表”更要“见其里”(孔子语),由“知言”到“会意”。在涵咏、整合词语“表里”的文本解读中,有时只可意会无需言传,如蜻蜓点水即可;更多的时间当步步深入,求其精微。如研读人教版四下《乡下人家》第五自然段,笔者围绕“天高地阔”展开细读文本的教学过程:
步骤一:悄悄地靠近“天高地阔”。在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乡下人家吃晚饭时的心情──放松的、自在的、悠闲的、无拘无束的、惬意的……并找出文中用“天高地阔”表达此时此境的心情。
步骤二:慢慢地走进“天高地阔”。在学生自由读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乡下人家吃晚饭是一种“天高地阔”的享受,不用担心──时间的长短,天气热,人的多少,菜的多少,场地,鸡鸭的干扰,礼节……
步骤三:静静地享受“天高地阔”。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感受乡下人家吃晚饭时“天高地阔”的感觉──享受天边红霞的美丽,享受向晚微风的清凉,享受归巢鸟儿的快乐,享受谈笑风生的轻松,享受门前花的香,享受小河水流的声音,享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
显而易见,教学中围绕细读“天高地阔”意义内涵展开教学,学生在三个步骤中细读着“天高地阔”的“表”与“里”,逐渐深入感受享用晚餐独有的自然、和谐,从细读“天高地阔”单兵挺进,走进作者对乡下风景的情有独钟之中。如此,语文味在词语细读中静静地流淌。
二、循序渐进。
人教版四上《长城》第2自然段不少教师都围绕“长城有什么特点?”和“从哪些词句中看出长城高大坚固?”展开文本解读。学生很难沉入词语感受“长城”言语生命的“此在”,使文本言语生命“缺席”,获得的至多是无生命的语言形式或躯壳,在触碰语言的刹那和语言的“真义”擦肩而过。笔者执教此段后体认到文本“朴素的言语中闪烁着离奇的魅力”,进一步细读词句循序渐进,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你知道中原古人为何造长城吗?(为防止长城以北的人入侵而建造的防御工事。)
师:自由读读课文,想想长城这一防御工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陆续说):高大坚固,适于通行,设计巧妙……
师: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长城巧妙的设计?
生:我从“三百多米”感受到长城巧妙的设计。如果两个城台间的距离再远,敌人攻击时来不及支持;两个城台间的距离近些,将浪费造城材料,守护将士也要将大大增加。“三百多米”近了太近,远了太远,这个距离恰到好处。(学生还抓住“两米多高”、“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成排的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等词句潜心会文,感受长城的巧妙设计,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带着敬佩古人智慧的感受读读课文。
朱熹主张的“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事实上,词句细读就是引领学生亲历语言学习的过程慢慢感悟。让学生了解长城主要起“防御工事”的作用,为其通过词语细读领悟长城设计的巧妙创设了必要的语境和情感铺垫,学生在文本语言鲜活生命的存照下,由“朴素”的词句循序渐进,慢慢有节奏地走进文本,渐渐地和文本、作者进行着对话和视野融合。此时,学生在触摸语言后不是匆匆而过,而是全身心地浸润其中,缓缓地享受着“言与意”,多次来回转换。
三、兵团齐进。
词语细读不仅要单兵挺进和循序渐进,还可以似兵团齐头并进。如教学人教版《中彩那天》细读“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感受“我”家生活穷困需要汽车,最终父亲把奔驰汽车还给库伯,凸现父亲闪光的诚实善良本性。细读“拮据,维持,全靠”等词语采用兵团齐进的策略,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指名读句子,说说读了句子读懂了什么?(生:“我们家”生活穷苦,贫穷,困难……)
2.从哪些词读懂“我们家”生活穷苦?(生:拮据,维持,六口人和一人,全靠)
3.读读句子,联系这些词语想一想“我们家”生活穷苦到怎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家人穿的破破烂烂的,因为买不起新衣服,弟弟值得穿哥哥留下的衣服。
生:我仿佛看到他们一家人面黄饥瘦,营养不良。有时可能是有上顿没下顿的。
生:我仿佛看到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
生:我仿佛看到没有像样的家具,家徒四壁。
……)
4.把这些理解和感受送到句子中读读句子。
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客观的说,通过齐步细读“拮据,维持,六口人和一人,全靠”等词语,使文本解读的整体推进,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避免文本解读支离破碎。如此,不仅避免单个词语细读的不断重复,还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文本,丰盈文本的解读,使文本解读的“新的现在”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