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不等于寫教案。從本期開始,有着四十多年從教經驗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徐州市教研室于永正老師将向讀者介紹自己的備課經驗——
關于備課的重要性不必說了。反正不備課,或者備得不充分,我是不敢進課堂的。下面,我就說說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觀點一:備課不等于寫教案
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隻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
觀點二:隐性備課最重要
我把備課分爲隐性和顯性兩部分。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麽,鑽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鑽研教材。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麽?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br />讀?br />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号。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備課時,我力求把課文讀“活”。如我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小朋友聽了無不手舞足蹈。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并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備“朗讀”,一是多讀,用心揣摩課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聽别人朗讀,聽錄音。平時,我特别喜歡聽廣播電台的小說朗讀、詩歌朗誦,這對提高我的朗讀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第三步:正确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準确、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于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
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爲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飛機》一課,要求學生用“究竟”造句。課文中是這樣寫的:“小海鷗決心去問個究竟。”這裏“究竟”當“結果”講,即看個明白,看個結果。但詞典裏講,“究竟”還當“追問”講,“因有疑問,而追問”。如:“這種冰箱究竟省不省電?”我弄明白了之後,心裏一亮,便有了底兒了,于是每個不同解釋我都造了幾個句子,這就取得了指導造句的發言權。但我造句的目的,絕不是讓學生抄襲以應付考試,那樣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備課還包括查閱資料。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備《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專門翻看了《中國通史》中有關鴉片戰争的章節;教《海洋——2l世紀的希望》,我在網上搜集到了不少有關海洋方面的資料(如潮汐發電站等),受益不淺。r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曆史老師講課,很感動,問他是什麽時候備課的,這位老師回答說:“備了一?br />子。”一個好的教師,随時随地都要爲備課做準備。
觀點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時候,必然“備學生”、“備學法”。上?br />說了,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師在教學前沒有找到什麽好的教學方法,隻要朗讀好了,讀出文章的妙處和味道來了,也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有人請教一位台灣的教授怎樣教語文,該教授說:“跟我讀。”這話真是說到根本上了。
觀點四:教案一定要寫
隐形實際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寫教案之前的準備工作。當然其中包括無形的思考。但我認爲,備課中最爲重要的環節是顯性備課。所謂顯性備課指的是寫教案。教案一定要寫,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記下的東西都是重要的東西,以防忘記。這相當于“作戰計劃”。教學目标要記,過程要記,關鍵詞語的處理及體會要記,老師要講的重要的話要記;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片斷、造的句子,我先寫一寫,造一造;重要的
⒖假Y料也寫下來。我以前書寫較工整,爲的是校長檢查能得到好評。現在寫得較随意,底線是自己必須能看懂。有些課文考慮得比較周密,我隻寫個大體教學過程。對已經教過數次的課文,我隻寫新的體會、新的處理方法。
我還喜歡在課本上寫“教案”,美其名曰“備課于書”。我把隐形備課稱爲“備課于心”。我是每課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課都讓學生喜歡,所以更多的是“備課于心”和“備課于書”。教案往往隻寫個過程,更細微的東西在書上。
總之,備課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出發。
觀點五:讨論與自讀尤爲重要
鑽研教材時,我喜歡和同事讨論。同事間的讨?特别是上公開課),很有作用,有時會使我豁然開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會被别人一句話點破。聽别人上課,也有助于對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幫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學方法,是在聽别人的課的時候想出來的。
人教版小語課本第八冊有一篇課文叫《全神貫注》,我讀了一遍,就被羅丹的全神貫注的精神所感動。當我又讀了兩遍後,教法一下子就産生了:我打算一開始把文章最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的兩句話“那天下午,我在羅丹工作室裏學到的,比多年在學校裏學到的還要多”提出來講。
這一課,我備課的時間不過一個小時,教案寫得很簡單。隻是個過程,重點記下了要抓的關鍵詞語,記下了怎樣指導朗讀的辦法以及自己讀了之後寫下的“名言”。教案雖然寫好了,而且自己也較爲滿意,但出于習慣,我又查找了有
關羅丹和茨威格的資料,這些東西雖然上課不一定用得上,但作爲老師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舉這個課例,爲的是想具體說明我到底是怎樣“隐性備課”和“顯性備課”的。
寫到這裏,關于備課的話題似乎可以畫個句号了。但意猶未盡,我就寫“教後記”(即寫所謂的“反思”)說幾句話。我把我爲徐州市民主路小學的《教學反思集》上的題詞抄錄下來,作爲文章的結束:
“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爲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爲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