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听了中心学校段会娜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第三单元的《识字三》,这是一首对子歌,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情景优美,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段老师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从孩子熟知的反义词入手,自然导入新课,整节课以读为主,在让孩子读懂、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不仅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还学会了背诵课文,整堂课环节十分紧凑,知识量大,学生掌握情况也很好。
回来之后,我用相同的课件,相同的教案,讲了这一节课,可是同样的内容在一节课中我却没有讲完,而我们的学生素质却差不多,那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反复思索,我觉得这跟我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课堂语言不够紧凑,精炼,对于学生的答案老是怕孩子记不够清楚,会反复的强调知识点,浪费了很多时间;其次,备课时只备教材,脱离了学生,对于孩子在课堂上的各种“奇思妙想”没有有效的解决;另外,引导语太多,不敢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轻视孩子的能力,包办现想太多。那么,怎么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呢?
首先要做到正确理解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先“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可我往往是“钻进去” 了,却“跳不出来”。
其次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教材。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争取把语文课上成欣赏课,让孩子们在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