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之一】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月光曲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欣赏《月光曲》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之后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只要有了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做到吗?开始!
生:……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师:你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所以要再谈一首。
师:是的。贝多芬的演奏不单凭技巧,更重要的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盲姑娘感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小镇上,一所茅屋里遇到了一个用音乐和自己进行感情交流的人,心情非常的(生:激动)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只想为她(生:再谈一首)。
师:还有谁愿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7: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9: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10: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11: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你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可要提了。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文中写月光曲了吗?月光曲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谁来读一读?其余的同学用波浪线勾出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句子。
生:……
师:听了之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月亮从平静的海面上慢慢地升起来,越升越高。突然,一阵风吹来,波涛汹涌。
师趁机板书:
海上升明月、月下海啸图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我觉得前面两句要读得轻而慢,后面要读得快而急。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趁机板书:
轻柔、舒缓;急促、剧烈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
(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女同学读前面两句,男同学读后面一句,看谁读得好?
生:……
师范读。
生练习背诵。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兄妹俩都被贝多芬美妙的琴声(生:陶醉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总结全文
师: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余大家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请欣赏《月光曲》
(媒体播放。)
板书:
月光曲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教学案例之二】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阳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兴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课:26、月亮曲(第一课时)。任务是初步理解课文。这课书由于我上过几遍,内容非常熟悉,上课时我尽量打破常规,一反常态,只打腹稿──了解课文内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预设。
上课时,由简介贝多芬入手,继而自己首先初步尝试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又让学生续读了一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穷,但很爱音乐。……
接着我又让男生读及鞋迈、贝多芬,女生读盲姑娘的话进行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通过练读能初步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不同的心情,师叙述内容,初步理解贝多芬写月光曲的情景,灵感产生的原因,听见兄妹的表现、结果等内容,学生兴趣十足。
“为了读得更好,同学们再次待读──”
“同学们又读了一遍,那么大家说说:全文带什么语调读?只有一处是激昂的,是哪处?兄妹俩的谈话,怎样读?贝多芬走进茅屋,怎样读?盲姑娘对贝多芬说,怎样读?”
“让我们按照这些方法,好好练习,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世界名曲?一节课一展同学们的朗读风采?”
(同学们神态飞扬。)
【教学反思】
本课时由于不加预设,打破常规,课上得扬扬洒洒,把学生兴趣初步调动起来,始终以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当地人物心情,把学生引入角色,朗读由男、女角色读入手,读出语气及心情,进而体会到贝多芬创作灵感引发的原因
教学案例之三】
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读到课文第一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这首曲子的,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还是写‘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说着,他就把书递给了我,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转身对同学们说:“伟峰同学,总是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
这时,艳茹又接着说道:“老师,怎么教科书,也会写错呢?”
“是啊,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学生们都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是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还是没改变。”
……
我趁着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提出了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性的举措:“同学们说得很好,善于抓住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老师看你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这样子吧,我们给这本教科书的编辑叔叔阿姨们写封信。你们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议,可以通过信来向他们传达。好不好呢?”
“好!”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十足,处于一种非常积极投入状态中,他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笔来,唰唰地写开了……
【教学反思】
反思一:
对教材而言:
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的时间、空间、人文环境和作者的世界观影响的产物。所以,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意识的养成,是有大好处的。
反思二:
对学生而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材只是载体。这堂语文课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觉得是因为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标下的产物。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敢说、能说、想说并愿意说,敢于向权威挑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关注了伟峰等同学的质疑,也就是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一定认为:老师,您瞧我们同学多厉害,还能给编辑的叔叔阿姨提出问题呢。出现了兴奋点,带给同学们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再次促进他们进行写作的欲望。这在以往写作课上,是很少达到这种创作热情的。可想而知,这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
反思三:
对教师而言:
教材是死的,可我们教师的运用是活的,这就要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灵活应用。而在这堂语文课中,如果没有伟峰同学提出质疑,我想就错过了很多东西,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没能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惭愧于学生。回首已经过去的教学生活,很多时候都做了教材的复制者。反思醒悟,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生成过程中,赋于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往往会闪现心灵的火花。我会让我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去关注倾听每一个学生述说,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与所惑,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打断学生的思维。我更会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发展,让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与共享,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