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咏华山》一课听课反思


各位导师、学员: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大岭小学的李云,下面我就围绕《咏华山》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看了沈荣老师的《咏华山》一课的设计及实录时,一下让我想到了5月10那天在黑林小学听到的刘翠娟主任的《小猴栽果树》一课,这两课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
第一、目标导向明确,各个环节紧紧围绕,不枝不曼。
在课堂中每个环节、每一步骤都是必须的,没有多余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绿色的课堂。比如第一环节揭题谈话,感受华山。先是学二类字“咏”的音,再学一类字“华”的音与形,先学华字之形,随后结合华字是多音字特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想一想“huá”在哪见过,让学生懂得留心生活也是一种学习,注重学习方法渗透。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目标二中制定的部分目标。纵看其他环节也是如此。
第二、结合学生实际,目标适切、方法得当。
如本课第二环节“认识寇准,朗读古诗”,沈老师是结合“寇准”“宋代”“七岁”都是生词的实际和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了在情境中学习的方法,辅以图片和教师语言描述,随后让学生在口头运用中及时巩固所学。特别让我动容的是沈老师这样的语言描述:三个词语可以一起学习,但考虑一年级的心理年龄,觉得还是按照顺序、先分后合较好。老师眼里考虑的是学生的实际,而不是自我课堂表演的精彩。这也让我想起朱红甫主任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这会让我们常常高喊的“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课堂”的思想落地生根。
下面也谈点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文包诗特点在教学中体现不明显。这是苏教版出现的第一篇“文包诗”,在教学时怎样体现这一文体特点,怎样无限发挥第一次出现的这一教学范例作用?
下面再结合今天上的《咏华山》一课,谈谈学生几点精彩表现。
1.抓住契机,从错误中学习。
学习时,我采用直接入题的形式,有一位学生把华山读成了第二声,我相机指导这是多音字,在用第二声组词环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精彩。刘惜缘同学组成了中华,说她是看到了《中华童谣》书上有中华两个字,这是跟着书去学习,刘铠瑞同学组成了华夏这个词语,说是因为学习《识字5》中的夏时大家一起组了个华夏,我表扬他这是把学过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东西,随后李俊乐同学也说了“华丽”这个词语,这个词语是在学习《世界多美呀》一课积累的。
2.顺势利导,自自然然学说话。
在说华山特点时,孩子们一下找到了“啊!华山真高哇!”我继续追问高到什么程度,孩子们就继续找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除了用简笔画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感受,这一追问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后两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因为看过朱禹锦的日记知道他去过月牙岛,于是我与他展开了一段对话。朱禹锦,你觉得月牙岛怎么样?他接过话来:哇!月牙岛真美呀!美在什么地方?月牙岛里有一个大黄蜂模型,有稻草做成的稻草人。就在他说第二个有停顿的时,我启发道:有花花草草吗?他摇了摇头,接着说出了铁做的鳄鱼。我没说总分构段方式,也没说补充关系,只是让学生练说了一下,他就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出了两句话,虽然稚嫩,但已有了较规范的表达。
两处精彩,皆来自于学生,今后教学中仍会继续深读下发的《走向言语实践的学本课堂》一书。
以上一些,只是个人较粗浅的看法和尝试,敬请导师和各位学员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市大岭中心小学  李云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