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千年来传诵不衰。我选择本诗是因为该诗以其别具一格的写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教材分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首别样的送别诗,字里行间无一丝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
教学理念: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基于古诗时代特点和生情,我在教学中践行“生态课堂 诗情画意”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使其各种潜能得到有效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生态课堂努力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好动”、“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引发情感共鸣,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互动交流,资源共享。
赏诗中画,入情入境。  
悟画中情,情景交融。
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既关注语文味,让课堂诗情画意,又通过资源整合、共生互动让课堂呈现出自然、自主的生态特点。沿着“读诗——赏画——知意——寄情”这一主线,我们的赏诗之旅拉开序幕,途中三大亮点将一一呈现。
第一篇章:读诗  
亮点:以好奇为突破,开发个性潜能
“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因此我教学中的第一个亮点就是“以好奇为突破,开发个性潜能”。导入时紧扣“送别”,使用拉幕遮挡出示多首送别诗,引领学生自设悬念,产生探究欲望。紧接着点题释义,学生在白板上圈画、书写、画停顿符号等,轻松达成理解诗题、走进古诗的目的。此外,用聚光灯凸显诗眼“送”和“折柳”,感知送别的另一种说法,激活学生课外积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篇通过师生互动协作和多种媒体资源运用,为接下来的“入画”奠定基础,也为第二个亮点埋下伏笔。
第二篇章:赏画   
亮点:人在画中游,入景入画
我从两个层面带领学生入画
1立体欣赏,美的体验
身临其境更能直观感受自然美,我运用白板视频播放功能展开西湖画卷,倾听配乐诵读,满足视听双重需求。遵循一切教学手段须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在白板上书写关键词,并依次欣赏荷花、莲叶图,西湖宛如就在眼前。通过看、听、赏,调动多种感官,让古诗如一张唯美的山水画,生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这是美的体验。
2.拓展延伸,美的熏陶
赏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文,所以我出示诗句对仗写法,如碧对红,无穷碧对别样红等,并采用多层次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诗文的韵律美。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我还拓展了散文《荷花》和咏荷诗句,学生在白板上想象填空,加固已有知识建构,使认识更加多元化。
第三篇章:知意  
有了前两章读诗、赏景的铺垫,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无穷碧”“别样红”“毕竟”这几个难点词语,进而理解诗意就容易多了。这样由点及面,逐层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唤起了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快乐的学,自主的学。
第四篇章:寄情   
本诗作者在诗中隐藏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诗人看似赞西湖六月之美实则“以景寄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启发了我,生成了最后一个亮点:
亮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1.我被吸引,停下脚步
还记得课堂开始对送别的疑问吗?我们大胆假设诗人为何要写西湖美景呢?实践证明,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有的学生说:“诗人是借盛开的荷花祝愿林子方前程似锦。”有的说:“诗人舍不得林子方,想让他记住西湖美景,舍不得离开等。”只有无穷的想象,才能够创造生活,创造美,这再一次见证了生态课堂的生命张力。
2.情感升华,我就是你
“萋萋满别情”!诗人心灵深处一定藏着许多话想说。我和学生一起尝试角色转换,我就是诗人,我就是林子方,写送别、话送别,尽情倾诉,将“景语”化为“情语”。整个课堂真情流露,情感得到升华,情感体验达到高潮。诗美、景美、情更美。
3.花开有声,至善无痕
真正的学习应该走出课本,超出课本,最后我设计了西湖十景和西湖诗句赏析,结合文字、图像、视频、声响的交互控制引领学生架起生活与学习之间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的信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我的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我在探索的路上前行。诗言志,诗传情。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进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教学本课时我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得益于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会古诗多元情感。本节课我着力打造生态课堂,带领学生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盎然生机。
发展方向:
引领课堂活动的自主性和丰富性,探索数字化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多元运用!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