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本课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感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道理蕴含在两个旅行者的话中:“有时弯曲不是屈服个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要让小学生真正去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从小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实际出发,用他们熟知的事例,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刻涵义。有学生这样说:我看到冬天的麦苗,尽管他们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但是它们没有被压倒,而是尽力去承受。熬过了冬天,积雪融化后变成了麦苗所需要的水分,长得更好了;也有学生这样说:我见过被压在石块下面的小草,为了要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怎么重,石块与石块中间怎么窄,总要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更有同学举了古代的例子: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甘愿去吴王夫差那里做奴仆,在这个过程中,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然后伺机反击,取得胜利,我觉得跟雪松的精神是很相似的。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了意见,说出了他们各自真实的、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这种深题浅讲的方法要比一味地灌输道理来得深刻,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17、《山谷中的谜底》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讲述了两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的奇异景象后得到人生启发的故事。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动之以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而激发兴趣是达成“三维目标”的前提。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主动去学,学得投入,才能有效地达成“三维目标”。
二、晓之以理——感悟文本是关键
三、导之以行——延伸课堂是难点
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内化,而延伸课堂教学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桥梁,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延伸活动——课本剧表演和延伸阅读。表演课本剧《卧薪尝胆》,其实是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激活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演、看的过程中对课文有进一步思考和理解。延伸阅读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笔者抓住时机,布置学生读《种子的力量》,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被种子“能屈能伸”的精神所震撼,从而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理解得更透彻一些。这种创造性拓展延伸深化了课文内容,给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要创设生动而踏实的课堂氛围,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以生动的引导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入境生情,教师进而点拨、指导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感悟,最终促使学生产生顿悟,把学到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内外的听、说、读、写之中,我想,这也是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吧。
在我校的评教评学活动中我讲了《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本文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我仔细分析教材,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我首先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长雪松?”以这个谜面直奔谜底,组织读读,找找,画出有关句子细细品析,再进行小组讨论。接着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长雪松”的关键在于“东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领和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其次,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交流讨论从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这种精神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书面哲理通过学生的讨论,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新课标的要求,想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因此,我推敲每一个问题的准确性,力求课件新颖生动,又能突破教学重点,想通过及时恰当的点拨和激励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乐说、会说。这节课上完后,总的感受不错。因为我看到学生听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像崔佳丽、李永玉等一些后进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小组合作,并代表小组发言。学生的评价语及其朗读都出乎我的意料。这节课我对学生的表象是很满意的,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时”,学生将历史的英雄人物和事例进行了一个分类归纳,如:越王勾践、蔺相如、司马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一些事例都是占时地弯曲退让,保存实力以求更好地发展,而没有联系到今天的实际,这儿教师的引导、点拨有些缺欠。在教学时需要考虑地全面些,引导、点拨及时些,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理解课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中第二个旅行者的一番话和最后一句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的:
一、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
学到旅行者揭开谜底后,我这样引导学生:“现在,你就是旅行者之一,终于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心情怎样?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体会到了兴奋、激动,也训练了语言。
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要点。
接着,我追问:“帐篷中的旅行者仅仅是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感到高兴吗?”我请学生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找找答案。在一番朗读讨论后,学生交流,我出示句子“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请三位同学朗读,“从这一番话语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知道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对付它,“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巧,一种策略,最终目的是为了求取“反弹的机会”。
三、通过《卧薪尝胆》这则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引导学生:“读到这里,你们是不是想起了一些故事,如《卧薪尝胆》?哪些同学会讲?”学生讲完后我问:“越王勾践夫妇为什么心甘情愿做吴王夫差的奴仆?”学生明白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吴王明白:自己服输。为了生存下去,勾践唯有委曲求全。我又假设:“假如当初越王勾践誓死也不愿意委屈一下自己,结果又是什么?”学生明白:越王只有一死,连性命都没有了,当然没有可能东山再起,报仇雪恨了。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候应该学会适当让步,而让步的目的是为了进步。
这样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课文的主旨,教学效果明显。